〔記者林婷婷/台北報導〕父親的角色與形象,在第16屆林榮三文學將散文二獎〈浮蝶〉作者李達達的文章中,重點並不在探討父權的濫用,或單純複述刻版印象中的父性力量,而是以「第二人稱」視角,去譯寫一名待業青年的自我認知、意識與形象建構的過程。
作者李達達,本名李勇達,他坦誠這次投稿作品應該是他自2016年拿下「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佳作之後,文體結構最成熟、完整度最高的作品。〈浮蝶〉是他真實生活經驗與記憶的累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透過文章傳達我對父性力量的理解與發聲。」李勇達說,相較女力書寫的蓬勃現況,他覺得父職角色中的「好爸爸」形象,究其心理轉變與外在特徵,應該是更多元且更具包容力的。」就像文末倒數第二段所強調的,「我要做我自己的爸爸。」雖然,那可能也只是一種短暫性地跳脫社會期待值的自我認同而已。
目前,李勇達除了在政治大學創新學程「春天走讀寫」擔任講師,也固定在《聯合報》繽紛版發表專欄文章,他說,出版散文集,一直在計劃之內,只待伯樂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