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美雪/專題報導、攝影
2016年7月,高雄市立美術館22週年,專研「當代美術館」發展的李玉玲,受高雄市政府委任為高美館館長,同時被賦予幾項重要任務,其一是高美館的法人化;其次是做為台灣3大專業美術館之1,高美館如何就軟硬體的革新,建立獨特性與提升競爭力。
1年後高美館法人化,正式邁向新形態的美術館;又過1年,行政法人化的高美館開國內美術館先例,以自籌經費為原則,推出第1檔由美術館自辦而非委外的國際大展,展出來自英國知名泰德美術館的典藏精選。
美術館與城市共構文化圖景
除了高雄市政府的金援與支持,近半經費由美術館向外籌募,過去坐享現成資金辦展的館員們,為此開始寫企畫案向贊助者做簡報,還要包辦所有國際大展所需進行的繁瑣庶務,2018年7月中旬,「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正式開張,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證明美術館自籌經費、自辦售票型國際大展並非不可能。但促成此展的李玉玲,被形容為「憨膽」!
其實在風風火火推動泰德大展期間,李玉玲還同時孵育著一個「寧靜而深刻」的城市文化圖景,那是身為「當代美術館」研究學者,企圖為空間與藝術作品、觀眾、與城市之間,探詢與呈現持續發展中的新關係,所醞釀策畫的新展覽。
「如何讓觀眾覺得來美術館看藝術展覽是一件美好、有價值的事情?」上任第1個月暫住旅館的李玉玲,每天通勤上下班都會經過愛河沿線,時常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一邊覺得愛河好美。也因為愛河獲得了靈感,「我認為一座有河流經過的城市,是很美的。」李玉玲決定透過河流做為隱喻,一方面反映從愛河流域漫延出的城市土地紋理及歷史記憶,同時也有如河流不停流動般,連結、分流、匯聚再分流,串聯起屬於高雄的城市文化印象。
用心觀看、靜靜聆聽
於是,「靜河流深」成為高美館第一波大型空間改造後的首檔展覽。源於英語諺語「still waters run deep」,直譯應為「靜水流深」,但展名將「水」轉譯為「河」,如同文化的累積涓滴成河,每一顆水滴落的聲音象徵時間的推進,滴滴答答化為文字,無限的文字寫就了土地歷史脈絡與故事,必須用心觀看、靜靜聆聽,因此「寧靜而深刻」。
沒有採取閉館大整修的策略,高美館把獲得中央「前瞻」預算的經費,在軟硬體提升計畫裡採取「打帶跑」的策略,讓美術館分區進行硬體修繕,同時持續推出兼顧質量的展覽,讓民眾保持無論何時都可到高美館看展、在美術園區親近自然的習慣。
「靜河流深」展使用的空間,即是第一波改造完成的空間,與「泰德」展僅一牆之隔,也是進入美術館大廳直接面對的展間,「泰德」展則是在大廳的右邊。兩個展覽,一個寧靜而深刻,另一個則是百年精品「裸」藝術的眾聲喧譁,在豔麗的盛夏驕陽裡,提供了一整天看展的美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