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為呈現台灣各族群流行音樂發展歷程,文化部將於3月發布「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流行音樂發展史影音紀錄」,濃縮台灣1945年戰後至2020年,橫跨75年台灣族群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透過當代重要音樂人士口述影像,以各時代作品為經,創作、產製與演出為緯,梳理流行音樂歷史。
文化部指出,影音紀錄一共40集,訪問超過100位幕前幕後音樂從業人員,以及在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領域長期耕耘的音樂人,包含紀露霞、劉福助、官靈芝、簡上仁、盧靜子、倪重華、林曉培、朱約信、高慧君、董事長樂團吳永吉、陳建年、謝銘祐、林生祥、鍾永豐、荒山亮、王宏恩、舒米恩、以莉.高露等,透過深度訪談,還原不同時期歌曲在當時發展的歷史。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自己的母語是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在「重建台灣藝術史」中,音樂扮演重要的一環,因流行音樂穿透力強,也成為重要的國民記憶。影音記錄計畫主持人熊儒賢表示,「台灣流行音樂歷史,就是台灣文化史」,在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中,能發現文化的根在哪,影音紀錄從歌聽到故事,再從故事聽到歷史,也能看到台灣的政治、民生,以及自己的文化。
李永得進一步表示,過去「台語」這樣的名稱,讓部分族群感覺不舒服,因認為客語、原住民語也是台灣的語言,下一屆金曲獎已取消「國語」類別,因為台灣所有語言都叫國語,為尊重各族群,未來書面語正式名稱初步規畫叫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族語、馬祖語、台灣手語,目前研商中,再考量是否調修。
「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流行音樂發展史影音紀錄」完整40集影音紀錄將於3月在文化部iMedia平台(https://is.gd/zJO4J4)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