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台灣輿圖、鄭成功畫像、1895年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耗時7年策畫,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年最新常設展「博物台灣」,即日起在正館推出,分為以自然為主題的「自然台灣」及人文為主題的「浮生台灣」兩大主題,透過1714件標本文物及展品,介紹台灣歷史文化及環境樣態,其中〈康熙台灣輿圖〉、〈鄭成功畫像〉、〈1895年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3件鎮館之寶,更是50多年後再度合體展出。
台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2014年台博館啟動「台博館新世紀常設展」計畫後,2017年推出首部曲常設展「發現台灣」、接著2020年二部曲「台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洪世佑指出,在壓軸推出的第三部曲「博物台灣」中,「自然台灣」以「亙古紀實」、「島嶼地貌」、「生態走讀」及「變動續曲」4大單元,展示了台灣豐富的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浮生台灣」則以「時代印記」、「何以為家」、「神靈世界」及「相遇生根」4個面向,呈現台灣歷史與多元族群文化,也期望喚起對環境永續的關懷。
負責策畫「自然台灣」的策展人許毓純表示,此展區從回溯過去歷史,以岩石、古生物化石標本、影像講述台灣島如何形成以及早期生態樣貌開始,接著依照海拔高度介紹台灣生物多樣性,展示非常多館藏生物標本,包含鳥類、爬蟲類、貝類、哺乳動物及植物,其中向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徵集的斷肢台灣獼猴標本,期望觀者反思人類牽動環境變化的影響,另外展場亦擺放了由資深雕塑家蒲浩明創作的台灣雲豹與台灣黑熊雕塑作品,特別逗趣可愛。
「浮生台灣」策展人李子寧表示,此區主要呈現的是台灣歷史與族群文化,呈現約300多件的台博館的人文蒐藏,其中鄭成功(1624-1662)最具代表性的畫像〈鄭成功畫像〉,為2012年經過故宮修復後,第一次在台博館展出,〈1895年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則是2012年經數位修復過的兩面旗,也是首度曝光,另外〈康熙台灣輿圖〉則是2016年以清代原版為底本重建的數位重建版,可說是最接近且忠於原作的版本。
除了文物展示,在「何以為家」單元裡,特別邀請藝術家創作他們對「家」的詮釋,其中一件三聯畫面錄像作品〈尋常人家〉,攝影師陳敬寶將台灣家庭最生活化的一面拍攝下來,呈現台灣各族群的住居樣貌;另外由撒古流.巴瓦瓦隆創作的〈Vineqacan.創始家屋〉,以剖面方式展示傳統家屋中最神聖的區域,包含祖靈柱、陶壺、碗盤等各項物件,傳遞排灣族傳統家屋的文化精神。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台灣這塊島嶼除了生物多樣,在上面居住的原住民、客家、漢人甚至新住民都有各自的生命歷程,經過多年努力,台博館可說是搖身一變為「會說故事的博物館」,常設展第三部曲的「博物台灣」非常值得所有人參訪。「博物台灣」即日起在正館2樓東西展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