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凌美雪 圖片提供/故宮
文化部公告故宮最新通過審查指定的「國寶」,計7案49件(部分包含冊頁,1開1件)。對這類公告,有些小常識可參考。文化部表示,此次重要國寶文物審查是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8條、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5條及第6條;公告內容包括國寶及重要古物名稱及分類;年代、數量、尺寸、材質等綜合描述及古物圖片;還有指定理由及法令依據等事項。自1月3日公告日起,公告期間為30日;對公告內容不服的人,可於公告期滿的次日起30日內,依訴願法第56條規定繕具訴願書送達文化部函轉行政院提起訴願。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文資法最早制訂於1982年,由教育部主管,但為何故宮都沒送審查,不得而知,有人猜是不是故宮自認院內文物都是國寶?直到2005年文資法修訂並將主管機關改為當時的文建會(現文化部)後,明文規定古物依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且國立古物保管機關應就所保存之古物暫行分級,故宮才開始檢附資料送審查,第1批「國寶」出線是在2008年,共有12件;至今,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的資料顯示,目前故宮通過審查指定為「國寶」的文物,共有283案。
7件國寶特色分述
◆唐 吳彩鸞書 唐韻 冊
20開 紙本/楷書 27.1×44.5公分 現況為舊傷補
吳彩鸞(今江西人,推估為9世紀,道教第12洞天吳真君之女),傳唐文宗年間,吳彩鸞因家計困難日寫孫愐《唐韻》一編,市價5千錢,售以度日,歷經10年,後不知所終,冊後項元汴(1525-1590)跋語中提及吳是掌領水府的仙子。
此冊是否為吳氏所抄,尚無定論,由於唐代書籍、佛經市場興盛,需大量抄書人以滿足市場需求,存世唐抄本韻書也多託名於吳彩鸞。本冊〈唐韻〉,為匯集唐代各本韻書而成,曾入北宋徽宗(1082-1135)內府收藏。除被視為唐朝女仙抄書傳說具體例證外,書法中亦表現出當時楷書工整精妙,從結字寬舒與筆畫厚實推測,應是晚唐五代抄書之作。
還有介於卷軸和冊頁形式之間的「龍鱗裝」,最晚於唐朝中期出現,是將書頁從右至左依次浮貼於長卷上,後頁黏於前頁底下,舒展各頁疊積如鱗,收捲時如手卷,方便攜帶。經裝裱研究者復原後,本冊舊有裝幀即為傳世罕見「龍鱗裝」,於考察古籍裝幀技術由「卷」而「冊」之演進上極其重要。
◆宋 蘇軾書 前赤壁賦 卷
1件 紙本/行書 23.9×258公分 現況為傷補、霉傷、墨污等
北宋蘇軾(1037-1101)於神宗元豐3年(1080)遭貶謫黃州(今湖北),期間泛遊赤壁,分別在元豐5年的7月、10月寫下2篇遊記。前篇稱〈赤壁賦〉或〈前赤壁賦〉,後篇稱〈後赤壁賦〉,對後世的詩文書畫創作產生巨大影響。
〈前赤壁賦〉跋語中透露蘇軾被謫貶黃州的困境與無奈,無論從書家本人到此文寫作緣起、傳說、流傳與對後世影響等,皆堪稱史上不朽經典。相較蘇軾傳世率性隨意行書,此卷行楷作風流露精心書寫態度,筆法上變化萬千,結構亦別出心裁。書寫上亦開創出「我書意造本無法」新觀念,成就有宋一代尚意書風。晚明董其昌(1555-1636)譽此卷是「坡公之蘭亭」。
◆集古名繪 冊 李唐 大江浮玉
1件 絹本/淺設色 20.8×22.2公分 現況為舊傷補
本幅為《集古名繪》冊第9幅,無名款,舊標李唐作,約12世紀。
此畫雖為紈扇,但不採常見邊角構圖,以主島置於畫面中央方式布局;江中島嶼上樹木、寺宇、浮圖,林林總總,不僅豐富,且工細之極,顯示出畫家處理物象與空間能力。雖舊題為李唐畫作,然風格卻與李唐剛健硬拔不同,筆法上樹木畫法反倒接近李成(916-967);島嶼主峰輪廓轉頓起伏甚大,則接近郭熙(約1023-1085)近景巨石;全作筆墨清潤感,亦接近〈早春圖〉峰巒與雲煙變幻手法,為李郭派畫家之傑。
◆元 趙孟頫書 禊帖源流 卷
1件 紙本/楷書 本幅26×219.5;拖尾26×24.4公分 現況良好
本幅是趙孟頫(1254-1322)以小楷抄寫姜夔(1155-1221)撰〈蘭亭考〉。本幅同時保留了趙孟頫36歲時小楷書法,以及20年後行草書蹟,至為難得;書法用筆、結構反映效仿魏晉書學脈絡;本文「亭」字共出現10次,唯獨末次將橫勾改為橫豎勾,一反楷書常態,淵源或許來自魏晉,甚或更早,可供後人理解和研究元人復古途徑和藝術表現。
◆元 吳鎮 嘉禾八景 卷
1件 紙本/水墨 37.5×566公分 現況為舊傷補
吳鎮(1280-1354)為浙江嘉興(又名嘉禾)人,號梅花道人,為元四大家之一。
本幅作於至正四年(1344),仿北宋「瀟湘八景」前例,繪嘉興一帶8處勝境,分別是空翠風煙、龍潭暮雲、鴛湖春曉、春波煙雨、月波秋霽、三閘奔湍、胥山松濤、武州幽瀾等,合稱為「嘉禾八景」,但隨歷史發展與變遷,現今多已不存,此卷成為珍貴第一手視覺資料。
全卷除了展現吳鎮個人繪畫風格與書法造詣外,也進一步將來自「瀟湘八景」風景詩畫傳統加以改良,加強真實地點描繪與標題,成為另一種型態山水表現,以留白手法串連各點,並利用其相對位置,布排構圖。布局簡潔,用筆精要不繁,墨趣盎然,呈現悠遠空靈景致。此幀為羅家倫捐贈。
◆明 陳洪綬畫 隱居十六觀 冊
10開 紙本/淺設色 21.4×29.8公分 現況為舊傷補、污漬
陳洪綬(1598-1652),號老蓮,浙江人。人物花鳥草蟲無不精妙,皆能自出機杼。此畫描繪隱士生活的16種樣貌。其中有借古高人以點題,或為老蓮真實生活經歷,借畫寫意,以寄幽情。據款為老蓮54歲所繪,是逝世前1年的老境代表作,從精妙筆法、淡雅設色、奇趣裝飾到誇張的變形,都顯示出他極獨特的風格。此冊完成於清初,不僅反映當時士人對於亡國心態,也承繼晚明以來的隱居風尚、宗教文化及變形畫風。
◆清 傳綮寫生 冊
15開 紙本/水墨 24.6×31.5公分 現況良好
傳綮(1626-1705)即八大山人,世居江西,是明代皇室一員,明亡後削髮為僧,能詩善書。根據此冊末幅己亥(1659)年款,是作者34歲壯年盛時作品,本冊共15幅(書法3開),水墨畫蔬菜、花卉、瓜果、奇石等,每幅墨色皆變化豐富,行筆迅捷,構圖奇特;多開有作者以不同風格之書法題寫於上,為研究其早期書風重要材料。
本冊雖留存明人寫生影響,然已出現不落俗套剪裁,也不刻意追求完整物象,反映畫家特立獨行個性,同時也預示其未來發展。尤其八大山人宗室身分,於明末清初歷史巨變中有特殊意義,使其成為遺民繪畫代表人物。此作亦是八大山人傳世年代最早冊頁,對於理解其後來畫風相當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