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國立台灣美術館公布2024年度展覽規畫重點,春季將推出3個重磅級的藝術史主題展及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下半年則有國際版畫雙年展、科技藝術大展和亞洲藝術雙年展等大型國際展。其中最特別的是將於3月登場的「匯流溯源—國美典藏台灣早期書畫展」,國美館館長陳貺怡表示,此展是國美館有史以來跨度最大的藝術史研究與展示,也是近年在重建台灣美術史計畫下,國美館收藏的極重要作品首度研究展出。
國美館表示,近年在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重建台灣藝術史」項下,陸續購藏約800餘件台灣美術史相關的重要藝術作品,也進行許多文獻與史料蒐集與藝術史的紀錄、編撰與出版,透過這些重要的收藏與研究,建構了台灣美術史更加系統性的脈絡。特別是針對台灣早期書畫藝術的發展,有了成果豐碩的大批入藏。
台灣自16世紀初受到西歐國家殖民勢力伸展到亞洲地區影響,成為東亞最早西歐列強殖民地之一,也是最早接受西洋文化的島嶼。從文化型態追溯台灣早期的美術源流,大約可以分成荷西時期(1624-1662)、明清時期(1662-1895)以及日治時期(1895-1945)等3個時期。此次「匯流溯源」委由黃冬富教授策畫,針對國美館自明清時代至現代共萬餘件的書畫收藏進行研究,呈現台灣從1640至1950年間,跨越明清及日治時代300年來的藝術面貌。
國美館指出,荷蘭、西班牙占領的「荷西時期」,繪畫作品主要為地圖、描繪台灣史實及書籍插圖等,並未生根台灣。然從明鄭歷經清領時期(清朝)以至終戰結束日本統治,前後將近3百年間,台灣文化形態掀起極大轉變,可歸納為明清、日治2時期。
「明清時期」以漢文化為主軸的內容自中土大規模移植,成為台灣美術的主流,台灣書畫家風格受到福建書畫用筆芒銳、常現飛白而狂野率性風格所感染,出現比較偏於劍拔弩張氣息的「台式閩習」,以臨仿為主而疏離於生活形態,較少講究觀察和造形的嚴謹度;「台式閩習」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大幅消退。
「日治時期」的「東洋畫」,指水墨畫與明治維新以後的主流日本畫(今膠彩畫,以及日式寫生水墨畫),台、府展孕育出本島第一代西洋及膠彩畫家,將台灣美術帶入了空前高潮;原「閩習」筆墨層面也由日本溫潤靜雅、色彩講究的「和風」取代,重視觀察寫生、造形嚴謹、細膩優雅,不論台灣在地或渡台畫家,都受到明顯改變。
過去談台灣美術史,多是由日治時期第一代前輩畫家或戰後渡海來台的水墨畫家,較為國人熟悉。此次「匯流溯源」大舉拉開時空的跨度,也見證台灣文化主體建構的階段性努力,相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