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每次看拉黑子的新作,都覺得應該要為他鼓掌,不只因為他的作品在美學上有動人之處,也因為他對所處生活環境的關注總是比別人多而深入。
「我常看著卡在溪中巨石的漂流木,想,這些漂流木也許期待自己能被重新賦予新生命……」這是過去拉黑子以「漂流木」為主題辦個展時的自述,感覺這些被海水推送上岸的無生命漂流物「有話要說」,而他用作品替「它們」說。
當大家都在颱風天過後一窩蜂搶撿漂流木之際,拉黑子卻撿起一隻隻配不成雙的拖鞋,拖鞋與漂流木一樣,可說是海岸邊最多的「垃圾」,但在成為垃圾之前,它們皆經過一番歷程,拉黑子同樣感覺「它們有話要說」!究竟要說什麼呢?「是誰的拖鞋?被穿著走過那些地方?做過什麼事?為什麼漂流到海上?漂過那些地方?以後將何去何從?……」
漂流木與漂流鞋跟颱風的路徑有沒有關係?人跟颱風對環境的傷害有沒有關係?這是拉黑子創作背後真正思索的議題。於是,拉黑子以此為名:「Fali-yos颱風計畫——消失後的入侵」。
拉黑子以颱風必經路徑與南島民族遷移路線,沿途拍攝當地影像,做為創作元素之一。
早期使用漂流木創作,是以對環境無害的方式來提醒人們應該尊重自然。在台灣、菲律賓及印尼旅行後,拉黑子發現南島民族雖包含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因氣候高溫多雨,均有穿拖鞋習慣,因此以「拖鞋」為南島特殊共同表徵,做為創作的對話者。
「颱風計畫——消失後的入侵--拉黑子.達立夫個展」,即日起至3月28日,在關渡美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