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第十八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錄】

2022/11/21 05:30

小說應該如何與讀者溝通?

第十八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22年10月7日下午2時半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郝譽翔、陳雨航、郭強生、黃美娥、楊照(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董柏廷  攝影:陳奕全

會議開始,基金會報告收件情形,本屆短篇小說獎共收到三百七十六件來稿,由丁名慶、陳雪;黃崇凱、鍾文音;連明偉、凌明玉等六位委員分三組進行初審,並得以每人一票,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複審時參與計票,共選出四十六篇進入複審。再由複審委員甘耀明、張亦絢、吳鈞堯選出十五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公推楊照為主席,五位評審針對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郝譽翔:這次是近幾年最愉快的一次評審經驗,以往常能讀到具備得獎相的作品,因得獎的企圖心過高,筆調非常厚重,讀起來有點吃力,這次沒有這個現象。今年許多作品牽涉當代熱門議題,譬如原住民、台灣本土、歷史、都會題材等,但沒有意識形態先行,或過度理念操作的痕跡,反而為我們提出新的觀點和視野。大部分作品讀來相當自然流暢,有些作品甚至讓我讀後感到心酸與心痛,相信等等將會是一場很熱烈的評審討論會。

黃美娥:我也留意到許多作品有好幾個不同的切入點與視角,談愛情、親情、寂寞、認同、登山、孕婦等題材,有一些迷惘、理想,以及糾葛,讀來特別像是當代時空會發生的故事。作者們運用不同角度描述這些主題,且題材多元。第一次評審林榮三文學獎,能讀到這麼多寫作面向,令人欣喜。

陳雨航:我提出三點觀察:第一、大部分作品的文字都爐火純青,某種程度也意味著文字已經馴化,不那麼特別,但也有幾篇寫法會讓人得到一點閱讀的快樂。第二、書寫女性主題的作品在十五篇裡占絕對多數,尤其敘述母親角色的就有好幾篇,雖談不上震撼,但還是有許多印象深刻的部分,會讓人停下來深思。第三、許多名詞的簡稱被使用,譬如頂加、汽旅等,是我首次發現的現象,是一種趨勢嗎?

郭強生:相較去年,今年參賽作品讓人覺得振奮,好與壞的區別很明顯。《紅樓夢》提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批作品好的部分在於企及這句話的內涵,而寫小說的素質也端看作者平常是否有累積。至於不好的部分,就是作品都只在同一個概念上堆疊,找不到「好的切口」,我認為,所謂好的切口是有意義的細節,無論情境的細節、人物的細節、背景的細節等等,都應該是努力營造的部分,而非只在文字上重複繞圈。

楊照:我感到較為遺憾的地方有三點:第一、很多篇習慣用流水帳的風格創作,同樣的東西反覆堆疊。第二、小說的結構性跟戲劇性淡了很多,我並不是指非得要有這些部分,但若從體貼讀者的角度出發,短篇小說若能不斷營造事件,推向故事高潮,最後收場,才是最有辦法跟讀者溝通的形式。然而,這樣的形式與寫法在這十五篇當中卻是少數。我建議,若不是很熟練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創作者,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安排結構性與戲劇性,或許對於創作會有些幫助。第三、呼應陳雨航剛才說的,文字基本上都沒有問題,卻很少看到經營得成功的風格化寫法。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每人不分名次,各圈選三篇,結果如下:

四票作品

〈三合一〉(郝譽翔、郭強生、黃美娥、楊照)

三票作品

〈最多三八的那支〉(郝譽翔、郭強生、黃美娥)

〈返山〉(郝譽翔、郭強生、黃美娥)

二票作品

〈聽見蛙鳴〉(陳雨航、楊照)

一票作品

〈生在世上〉(陳雨航)

〈陷眠〉(陳雨航)

〈詐欺地圖〉(楊照)

票作品

〈有聲書〉、〈水星逆行即將結束〉、〈碗〉、〈謝謝大家來玩〉、〈傷感瑪麗〉、〈深淵〉、〈麻麻〉、〈妳是我深夜夜晚的女伶〉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生在世上〉

陳雨航:這篇有點推理氣味。主角是一名文史工作者,善於傾聽與揣測,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外遇疑雲,「破案」也未必是真的破案,畢竟當事者不承認。比較有意思的部分在中間的書寫方式,穿插幾段《聖經》內容進行平行敘述,與好友之間的互動和應對也寫得非常有趣。

黃美娥:這篇寫三個女人與其中一人先生的故事,透過文史工作者追索外遇情事,有將曖昧性點出來。不過,故事最初設定的疑雲,到最後反而用「個性不同而對事情有不同看法」解消掉,有點可惜。我一直思考小說最想要討論的是什麼?人的個性影響外在的一切,還是,《聖經》可以做為某種依歸呢?作者給出一個很好的文學書寫與思索問題:人到底從何而來?要怎麼在世上生存?但讀到最後僅用「個性不同」的差異帶過,有點不了了之。

郝譽翔:這篇文字非常美,而且迷人,處理幽微情愫的部分很細膩,充滿想像力。但整篇讀完,我覺得人物好像處在一個閉鎖如玻璃球的世界當中,那個世界是用高級的日式連鎖飯店、紅酒、羅西尼牛排等等打造出來的,小說人物彷彿活在一個沒有塵埃的雲端世界,情感的思索變得有些虛無飄渺,回頭跟題目「生在世上」參照,反而像是反諷,以至於作者提出的深沉叩問,無法引起我的共鳴。

郭強生:這篇為敘述者安排了一個特別的身分叫做「文史工作者」,但是,請問什麼樣的文史工作者可以活得這麼高度布爾喬亞?這篇一開始確實有吸引人的懸疑感,但後來整個散掉,沒有真正扣到人心與女性情誼之間的部分,應該要更殘忍一點?或更揭露一點?最後就只是蓋牌不講,有點取巧。

楊照:我向來看到字數較少的作品會特別留意,因為有許多作品為了撐滿字數限制而塞進太多不必要的東西,若能讀到低於限制字數的我會給它加分,但這篇字數不長,卻反而讓我覺得應該再精簡一點,我得到一個結論:小說的內容太少。其次,作品的好處在於有懸疑感,但讀到最後我沒辦法理解這個人為什麼會這麼熱心想要探求一個答案,縱使她探求出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好像也沒有關係似的,那麼一開始為什麼會有強烈的動機呢?小說的層遞,沒辦法完成,無法說服我。

陳雨航:文史工作者確實很難過上那樣的生活,但若家世良好也未必不可能。也不見得沒有破案,裡面即是暗示她朋友的先生跟她另個朋友有染。這篇給我的感覺是,透過推理要找出答案,但答案是真是假都是次要,花更多時間在密閉空間談那樣的事情,即是這篇的優點。「生在世上」很多事情本來就是曖昧不明的,而且無解。

〈陷眠〉

陳雨航:失去語言,有兩種意涵,一種是語言的真正消逝,隨著全球化,強勢語言壓迫少數語言,使其隨時間消逝;另一種,就是你有意識但你不能講話的那種痛苦。這是一篇用他人肉身包覆自身惡意的悲慘故事,並以此襯托失去語言的恐懼跟悲傷。前面提及,語言生來不平等,最後帶出提問:何以人之間如此不平等?大提問未必有真正解答。作者說了兩個悲慘故事後,直接扣問語言的問題,讀得出他對於閩南語的現況與未來感到憂心。這主題很打動我,小說的技藝也不錯,儘管方式有點古老,但是,兩個故事之間埋下伏筆,將其結合。另外,寫法上,我在想,作者用羅馬拼音加註閩南語,在中文書寫中,顯得有點扞格,除非像胡長松那樣書寫,不然,可以再多多思考,如何讓人理解這樣的書寫策略是為什麼。

黃美娥:這篇讀起來有點沉重,這個沉重讓我感覺這篇作者年齡可能比較大,對人生及痛苦也有某種程度的思索。我不是語言研究者,但讀的時候能體會到他對語言的運用純熟,將一些不好寫的詞句都寫出來,同時符合角色的設定。剛開始讀覺得像散文,之後進入到小說化的歷程,愈讀愈覺得心酸,可見筆力不錯。作品企圖辯證語言對人的意義——語言是人的靈魂嗎?人需要依賴語言嗎?語言可以為人生帶來什麼?人需要依傍在語言這個媒介上嗎?有語言比較好,還是沒語言好?沒有語言又是怎麼樣的境界呢?作者對「語言」這個觀念進行反覆辯證,並透過兩個很悲慘的故事加以呈顯。我之所以猶豫沒選是因為,如果這篇文章帶有觀念思索跟辯證意味,我就會隨著他的辯證邏輯與倫理性去讀整篇文章,想知道關於「語言」,作者想要討論到辯證什麼程度?但這篇小說讓我沒辦法在他的邏輯思考中找到方向,前後不太一致,使我有點不清楚他要表達什麼。

郝譽翔:我很肯定這篇嘗試經由台語文進行思辨,也是近年台語書寫中切入角度令人耳目一新的佳篇。只是,前面論述的部分有點太多,接下來的兩篇故事又太過戲劇性,有種五十年前的故事感,甚至也讓我想到阿莫多瓦的電影。故事離奇,設計痕跡明顯,顯得輕易。作者急於表達意念的態度過於急迫,以至於身為讀者的我有點抗拒。

郭強生:我願意支持這篇進入佳作。比起現在很多談語言的作品,這篇反思的角度確實有新意。我懷疑作者是否想藉由兩則悲慘故事表達:無論是哪一種語言都仍是被男性完全主導,而女性的處境仍有語言無法企及的部分呢?我相信這麼悲慘的故事,還是存在於這個社會上。後來我沒選的原因是,覺得分量不夠,這樣的題材還需要更大的篇幅鋪陳。我有個建議,或許作者可以參考近幾年的詞條小說,譬如《馬橋詞典》、《戀人版中英詞典》,發展成八萬字以上的作品,用一則則台語詞條反覆辯證,給足空間。此外,我有個好奇的點,作者標註閩南語羅馬拼音的取捨邏輯是什麼?

楊照:這篇讓我困惑,我請問各位,最後一段是什麼意思呢?突然生出一個敘事者,是告訴我們前面這些故事都是這個敘事者說的嗎?希望不是我的誤解。

郭強生:好像是這樣的意思,這整篇是一個台語老師說的故事。

楊照:所以通篇背後一直藏著一名敘事者,最後才讓他跳出來的用意是什麼?還有另一個問題是,他太愛講理論了。小說當然可以夾敘夾議,但很多理論都不知道要導向哪裡。我反而覺得這是一位年紀很輕但讀很多書的作者,理論沒有完全消化,結果故事寫得很粗略,沒有用比較能讓人進入的情境或角色關係鋪陳,反而透過說書人的方式取巧串連,每個環節也缺少解釋,流於意念先行、硬將故事拼湊去服務這些看法跟理論。

〈詐欺地圖〉

楊照:通篇敘事乾淨、簡單,相對平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這同樣也是它的好處所在,用較淡的方式將好幾個不一樣的議題結合起來。場景選擇建築廣告業,但作者運用一種刻板印象,寫其中誇張的現象、充滿不同謊言,藉此表現現代商業的光怪陸離與勞動環境。筆法並不義憤填膺,尤其寫女性意識與情感因素時,非常細膩。但缺點是,只要作者稍微想寫得突出一點,就顯得太過刻意跟過頭了。這篇我不堅持。

郝譽翔:這篇是我的第四名。就像楊照所說,這篇或許不是那麼突出,但相對而言缺點較少,且故事完整。談的主題是房地產廣告,由此扣合對家的渴望跟想像,很能切中台灣人的生活,滿能引起我的共鳴。篇名也下得很好,因為廣告所勾勒出的美好生活藍圖,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那便是一個很好的城市生活隱喻,現在好像很多年輕人都是這樣生活著。整篇乍看沒有要操作一個明顯的議題,卻平實道出許多都會人的生活,真切動人。

黃美娥:寫得淡而平實,感覺是小說習作過程中,想了一些東西寫就而成,但也因為書寫得很平實,也都是可以想像出來的生活與職場寫照,所以沒有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陳雨航:這篇讓我想起《台北女子生活圖鑑》。寫得不錯。講一個上班族的恆常日誌,因為需要生活,就繼續抱怨、繼續上班。詐欺,當然表現社會上的扭曲,但生命裡也是有許多這樣的事情。我之所以沒有選,是因為跟其他篇相較,這篇相對平淡,並非不好,而是名額有限。

郭強生:我認為真正刻板的倒不是角色塑造,而是對「商業」的認知。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講商業,但感覺像停留在實習生的程度,還沒有真正涉入業界核心的感覺,因此很多印象很刻板。這類題材還大有可為,比如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就看作家有沒有辦法再往下切深一點。

二票作品

〈聽見蛙鳴〉

楊照:這篇有幾個優點:首先,在處理原住民議題時,將偏遠地區的醫療問題、原住民女性、殯葬、環境等很自然地編組在一起,以一萬字篇幅而言,不簡單。其次,作者筆法沒有流於刻意,才有辦法將這些社會性議題併起來,秦醫師跟Seliyap的情感關係,因為交代得淡反而更顯清楚,包括兩人吵架的方式也非渲染式的,讀來絲毫不顯得沉重。

陳雨航:這篇比較接近我所了解的原漢間的關係。作者用最簡單的文字與對白,很符合角色的樣子,講話直白,不那麼ㄍㄧㄥ,這樣才符合整體氣氛,尤其,敘述原漢之間的利益糾葛,非常幽默又真實。

郭強生:無論是處理題材的細膩度或文字都非常吸引人。但小說以第一人稱描寫聽障者,除了聽覺,其他五感完全沒有提到,我覺得不太真實,也是技術上比較穿幫的部分。文中提到,敘述者連「幸福/辛苦」、「引擎/隱形」、「戶頭/骨頭」,都聽不清楚,如何能聽清楚其他人的複雜對話呢?若把「聽障者」的設定抽掉,也不影響整篇小說。對於聽障者的描繪漏洞百出,是我沒有選它的原因。

黃美娥:這篇跟〈返山〉同樣涉及原住民議題,從聽障角度切入,覺得很特別。但整體看完會疑惑,究竟作者的表述核心是批判,還是贊成?寫到最後耳朵可以聽到了,那個「聽到」的關鍵點在哪裡?彷彿只是她跟秦醫師之間的愛情得到一種共鳴點,於是整篇小說的敘事就往那頭走。整篇小說最想訴求的是什麼?是愛情?還是其他東西?有點模稜了。

郝譽翔:我很喜歡作者用「聽」這個角度切入,帶出漢人跟原住民之間的衝突,也提到語言充滿真實與謊言的辯證,包括秦醫師面對愛情或理想時說的話,究竟是一種謊言的編織,或底下藏有真實的聲音呢?不過,就像郭強生說的,這個聽障者好像不那麼寫實,只是做為貫穿全篇的象徵,顯然是有意識的設計,而非寫實的書寫,以至於會有穿幫。我也認同黃美娥所說,敘述的核心到底是認同或是批判?讀起來有點困擾。結尾像是要做一個很好的收束,但也太過簡化。但,整篇小說確實有新意。

楊照:我也同意郭強生說的嚴重敘事問題,但如果我們把它當做一個比喻,而非寫實,便不妨礙理解。這篇作品對於整體原住民環境的描寫,包括語言、對話、處理事情時的態度跟幽默感,比較接近我所認識的原住民文化。

三票作品

〈最多三八的那支〉

黃美娥:我滿喜歡這篇作品。故事背景設定在宜蘭某個村子裡,透過一名十二歲少女的視角觀看人物的生命際遇以及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並透過「電話」將所有情感細膩串連一起。故事敘述母親因為同情守寡的春嬌姨,讓父親協助她,卻沒想到父親最後跟春嬌姨在一起,而母親如何過往後的日子又展現出她的韌性,哀而不怨又有喜感。村民之間的情感亦寫得環環相扣,情緒鋪陳得很精采,台語文運用得也很流利。

郝譽翔:我也很喜歡這一篇,故事背景應該是台灣五○或六○年代,行文幽默風趣,「三八」是很好的隱喻。台灣小說很少見喜劇風格作品,這篇相當成功,甚至讓我想到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主角的爸爸對於政治、權力、賭博、金錢的渴望,再到外遇的色,對於欲望書寫,不見批判,只是呈現出底層人物的質樸,黑色幽默的筆調生動寫出底層人物的命運狂想曲,很有改拍成影視的潛力,讀到最後,牽動我的悲憫情懷,是一篇很精采的作品。

郭強生:這是一篇非常本格的短篇小說。我倒認為它講的是一個惡毒的恨意,只是不用呼天搶地的方式去判斷絕對善惡。全篇透過小孩的觀點,側面寫出所有事件影響著她,最後做了一個很可怕的決定,才發現那些影響都變成她的成長儀式。小說將對時代不公義的憤慨,透過一名小孩隱藏得很深的恨埋下伏流,最後瞬間「長大」,那記回馬槍真是太棒了!

陳雨航:這篇有許多事件的時間點不太對,譬如,安迪颱風是1982年,而「全村電話只有一台」的設定應該要再更早,年代有點不合理。還有,爸爸在春嬌姨的小吃攤吃一頓飯要一百九十二元,這在那個年代是幾乎是如天文數字般大的數目,最不合理的是媽媽帶著她去賭場的那一段,媽媽簡直超出一般人的厲害,若真那麼厲害,怎麼會忍受丈夫家暴呢?早就離婚去了吧?不過,這篇尚有很多優點,讓我可以接受,譬如許多情節隱而未顯地表達,直到最後一記殺手鐧,真的很厲害。文字既成熟也幽默,閩南語俗諺也使用得嫻熟,是十五篇作品裡最好玩的一篇。

楊照:這是一篇典型的新鄉土小說,但它的破綻太多。寫那個時代的台灣,最關鍵的一點是人稱跟時間讓我覺得不太對,主角是一名十二歲的小女孩,哪裡會有這些想法呢?如果敘述時間上拉出一個距離,還能說這是她在多年後對事件的省思或回憶,但這篇並沒有拉出回顧的距離,這是我之所以沒有投它的理由。另外是,如同陳雨航所說,很多事件的時間點沒有對上,我一直看到關於過去記憶的破綻。作者或許很有寫作天分跟能力,但沒有認真將寫實的細節查清楚。

〈返山〉

郝譽翔:這篇寫原住民部落題材,滿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寫到原民部落面對現代化的命運,主角的母親是原住民,在她幼年時便離開部落;而父親則是在礦區服務的員工,代表開發對立面,全文透過這一對父女互動,勾勒出衝突跟掙扎,面對要離開部落或返回部落的決定,營造出來的張力很成功,結尾是這篇小說很動人的地方,到底要離開或是留下?只是,中間描寫炸藥的部分有些瑣碎,太多直接說出來的內容,流於散文筆法,稍嫌可惜。

郭強生:這篇沒有掉入台灣原住民與漢人衝突的窠臼,也令我耳目一新。讀得出來作者對商業社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藉此帶出資本主義時代,弱勢勞工如何被資本家玩弄。我特別喜歡文中提到的那座山,我不覺得一定得是台灣特定的哪一座山,甚至覺得這篇不一定只能放在原漢衝突的脈絡裡讀,若將故事放在開發中國家,也完全可以透過隱喻的方式解讀。那座山,讓我想到《聖經》故事裡的某一座山或塔——是人類自己爬上去毀掉現況,因此,你我都是共犯,都是被現實社會利用的可憐人。我們也都是一個個小部落,永遠有隻看不見的大黑手在背後操弄,我們無從抵抗。這篇跳出原住民悲情書寫,將層次提升到另一個格局。寫法俐落、語調冷硬,沒有參雜太多情感,風格與題材搭配得非常好。

黃美娥:敘述者的身分很特別,父親是漢人,母親是原住民,在社會現有制度下,很多補助又需要依靠妻子的原住民身分,敘述者因而遭受質疑:到底自己是真的原住民,還是假的原住民呢?到底要幫原住民,還是礦業公司呢?在環保概念下,應該要批判礦業公司開發山林,但父親又希望她可以成為兩造的溝通者,因此感到為難。在原漢的對立關係中,通常傾向站在原住民的位置發言,這篇原住民小說的書寫方式已產生了一些變化,作者將身分認同的糾葛突顯出來,乃至不受制於一般制式化的二元價值觀。裡面也有選擇的掙扎,內在有很多猶疑跟自我對話,思考性強,使人重新看待原漢之間的關係、環保跟開發間的關係。

陳雨航:這篇談原漢之間的糾紛、接觸、交融與身分的為難,各懷不同目的,寫得確實不錯,從利益衝突轉成利益主導,有很好的警句,但是,顯得太政治正確了。本屆決審作品原住民題材有兩篇,我挑出〈聽見蛙鳴〉,理由是它營造的氛圍比較像我所理解的原漢關係,比較真實,而且沒有站在道德面。

楊照:我的心情跟陳雨航很像。我是先讀到〈聽見蛙鳴〉再讀〈返山〉,連續兩篇原住民題材難免產生比較跟取捨。我很開心可以看到兩篇非典型的原住民書寫,作者都沒有刻意讓小說裡的人物硬要裝原住民腔調。但我覺得〈返山〉的作者設計出一個非常具有道德感的dilemma,稍嫌刻意。我完全同意他選擇這個題材,本身是非常好的,可是處理時,衝突像是早就設定在那裡,讓人物別無選擇,只能放棄這邊倒向那邊,一方面太簡化,另一方面,跟我接觸到的台灣原住民或者原漢關係有點出入,較無法被說服。

四票作品

〈三合一〉

郭強生:這篇以台灣賽鴿為主題的作品,符合我一開始說的「世事洞察、人情練達」,細節處理得完全沒有話講,將動物結合台灣某種社會的思維,敘述活靈活現,非常成功。鴿子的習性與人類社會兩相對照,也做得完整平衡,是較少見的新穎寫法。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最後一句獨白削弱了整個文氣。

黃美娥:題目下得有趣。乍看不知道要寫什麼,讀完恍然大悟。作者細寫養賽鴿的注意事項、訓練過程、鴿子的脾氣、賽鴿勒贖等等背後內幕,一則可能他自己有養鴿,二則就是做了很多功課,因此才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跟掌握。最後穿插婚外情,談到對於情感的部分,將鴿與人的性情扣合,經營得很用心。

郝譽翔:我非常喜歡這篇作品。賽鴿是台灣社會一個滿重要的現象,但很少有人書寫這個主題。很多細節都很具有說服力,且不只讓「賽鴿」停留在表面描述,更將之寫成一種隱喻——鴿子最重要的就是「家」(鴿籠),賽鴿也要回家,藉此思辨「家」的意義,同時對應女子的外遇。主角是一名汽車業務員,跟女子的交流都只能在移動的車上,相對而言,「家」是不動的地方,這樣的設計不著痕跡卻又巧妙呼應,讀來很有味道。整體故事的畫面感也強,人物對白也很成功。篇名下得很好,讓人不斷思考「三合一」指的到底是什麼呢?最後點破是「犧牲」,滿感人的。

楊照: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很難想像有人能將這樣的題材編寫得這麼完整,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感寫得真好,含蓄卻又細膩的互動,掌握老練,尤其是人鴿之間的比喻也不錯,結尾更是給我震撼。

陳雨航:我是唯一沒有投的,不代表我否認這篇的寫作方式。作者田調做得好,將訓練過程寫得很細緻。不能讓賽鴿吃太多,賽後將失格的鴿子翅膀折斷或宰來吃,我並不覺得特別殘酷或感到震撼,可能因為我在鄉下長大,這些事對我而言是必然的結果。另有一種說法是千萬不要給賽鴿或將要販賣的動物取名字,因為這樣就會產生感情,而主角將其中一隻取了名「小冰糖」,就會有後面事件的發生。只是,我期待短篇小說應該更有機會可以改變小說創作的固定模式,無論是實驗性或多樣性,因此我做了別種選擇,而沒有選這篇。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評審針對七篇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最高5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三合一〉23分
(郝譽翔5分、陳雨航3分、郭強生5分、黃美娥5分、楊照5分)

〈最多三八的那支〉13分
(郝譽翔4分、郭強生4分、黃美娥4分、楊照1分)

〈返山〉13分
(郝譽翔3分、陳雨航1分、郭強生3分、黃美娥3分、楊照3分)

〈聽見蛙鳴〉11分
(郝譽翔2分、陳雨航4分、郭強生1分、楊照4分)

〈陷眠〉9分
(陳雨航5分、郭強生2分、黃美娥2分)

〈生在世上〉3分
(陳雨航2分、黃美娥1分)

〈詐欺地圖〉3分
(郝譽翔1分、楊照2分)

由於〈最多三八的那支〉與〈返山〉兩篇分數相同,評審舉手投票,〈最多三八的那支〉獲三票(郝譽翔、郭強生、黃美娥)勝出。評審決議其他依分數高低,首獎頒給〈三合一〉,二獎為〈最多三八的那支〉,三獎為〈返山〉;〈聽見蛙鳴〉、〈陷眠〉並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第十八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場。(記者陳奕全攝)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