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詩人瘂弦溘然長眠享耆壽92歲 文化人感念寬厚視野與胸襟

2024/10/12 20:23

瘂弦於紀錄片《如歌的行板》中唸誦其詩。(目宿媒體提供)瘂弦於紀錄片《如歌的行板》中唸誦其詩。(目宿媒體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創立「創世紀」詩社,並以〈如歌的行板〉聞名的詩人瘂弦,於溫哥華時間11日辭世,享耆壽92歲。文化部長李遠聞訊表示,瘂弦先生以他豐厚的文化底蘊,把報紙副刊對文化的影響力推到最高峰,和當時的高信疆先生成為台灣文化界的兩大支柱,本土連結國際,打開台灣人的文化視野,「那時真是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瘂弦1932年生於河南,1949年來台,復興崗學院戲劇組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1954年與張默、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3人被稱為詩壇「鐵三角」,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1975年任幼獅文化公司總編輯,主持《幼獅文藝》編務,1977年起任《聯合報》副刊組主任,主編《聯合副刊》達20年之久,1998年退休移居加拿大溫哥華。

詩人瘂弦於陳懷恩導演的紀錄片《如歌的行板》中如童稚般開懷大笑。(目宿媒體提供)詩人瘂弦於陳懷恩導演的紀錄片《如歌的行板》中如童稚般開懷大笑。(目宿媒體提供)

廖玉蕙:待人寬厚,妙語如珠

作家廖玉蕙受訪時回憶,自己曾於1970年被瘂弦從2百多名校刊主編中相中,延攬至《幼獅文藝》雜誌兼任編輯工作,與瘂弦開啟長達約7年同事之誼,她說明,「從瘂弦身上學到的不僅是對編輯事務的嚴謹,更是看到他為人厚道,待人溫文儒雅的一面。他更是一個廣結善緣的人,從來不會計較被他人在背後說閒話,對待人性總是以幽默看待,即便受了委屈也很會自我調侃,並且理解每個人都會遇到困境跟難處,展現他的寬容。」

她亦提及,那段工作期間對她往後待人處事有著深刻的影響,「瘂弦出雜誌之前,每字每句都要親自看過,尤其她會叫我一個字一個字唸給他聽,他邊聽邊校潤,並且字斟句酌。我當時算是急驚風,每次要出版前都非常緊張,後來這個性在協助編輯工作時,以及後來見到他與其他文人之間妙語如珠的交往後,視野被打開,個性才漸漸被磨得圓潤,對我影響很大。」

廖玉蕙提到,瘂弦很少與人結怨,他很有識人之明,樂於當伯樂,不會嫉妒同輩人的才華,對長輩尊敬,對晚輩友善,廖玉蕙透露,「他曾經偷偷跟我講:『不要以為我沒寫,我的抽屜裡還有一些作品,只是都還不是時候發表。」足見其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自律。

瘂弦蔚為現代詩大家,以詩之開創和拓植聞名。(北市文局提供)瘂弦蔚為現代詩大家,以詩之開創和拓植聞名。(北市文局提供)

陳義芝:詩具音樂性與人生意境

瘂弦為現代詩大家,詩風不僅兼具音樂性和意境之美,且充滿詩語言的魅力,並且流露深切的歷史社會關懷,將中國古典文學及西方現代主義詩歌技巧加以融合,創造出兼具音樂性和意境美的獨特詩風。

曾任《聯合報》副刊主編的詩人陳義芝受訪時表示,學習到他「無為而治,適才任用」的組織管理技能,「能來到副刊工作的人,大多是寫作者,各有脾性以及特長,一個團隊要讓他好好運作,就必須讓大家各司其職。」而在開拓副刊文學視野上,陳義芝也自陳師承其教,「主動了解文壇動向,向作家邀稿並『逼稿成篇』,讓最好的版面內容呈現給讀者;其次,培養新聞敏感度,結合國內外大事,在文學版面設定議題,讓文學表達與現實精神結合;而最為人傳誦的就是他的『第三類接觸』,跨出原有的文學領域,讓不同的觀念激盪對話。他囑我向海洋科學家、地質學家、生物學家、大氣專家、考古學家等人邀稿,開闊的胸懷,拓寬眼界,也成為我的引導。」

談及瘂弦詩作,陳義芝認為其能成大家,除了語言帶著詩性與極好的音樂感,更是因為其想像力與同情心,「譬如瘂弦描寫芝加哥、倫敦、佛羅倫斯等城市,都是靠文獻與想像力,他以詩完成的『地誌』風采,將城市精神完整表現出來。他也擅寫小人物,『文學』即『人學』,將底層人物的悲歡苦痛,傳達得很深刻。最後,就是他對人生的思考,尤以最為傳誦的〈如歌的行板〉照見人世間的善惡,是客觀存在,對於青年成長很有啟發。」他強調,瘂弦作品中包容人世間很多現象,包含諷刺極權政客、歌頌時代英雄、亦有表達生存荒謬感的部分詩作,都是典範之作。

陳懷恩:一個世代生存的努力與尊嚴

曾於2014年推出瘂弦紀錄片《如歌的行板》的導演陳懷恩認為瘂弦是一個「超讚的前輩」。他指出,當時整個劇組飛到溫哥華去拍攝紀錄片,瘂弦對他們說的第一句話是「(溫哥華)好山好水好無聊。天天天藍,教我不想台北也難。」極富幽默感。他表示,「為期3週的拍攝工作,他每天都很早起床等著劇組來拍,與我們的互動也很愉快輕鬆,非常容易親近,他不會隨意下指導棋,而是把大家當作工作夥伴一樣,一起完成紀錄片。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他的素養很深厚,不只是文學造詣有一定程度的能力,他對藝術、電影等方面也有涉獵。後來我們很不捨地離開溫哥華,在機場時,他難得嚴肅地送了我一句:『詩不要解!』那句話影響著我,讓紀錄片定了調。」陳懷恩強調,因為與瘂弦的工作經驗,讓他感受到了「一個世代生存的努力與尊嚴。」

瘂弦〈唇—紀念楊喚〉手稿。(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瘂弦〈唇—紀念楊喚〉手稿。(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