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徵文大拼盤〉聽訴苦 讓人好辛苦

2021/12/12 05:30

圖/rabbit44

〈絕不多言〉朋友抱怨婆婆 聽聽就好

文/ 蕭(屏東縣)

身邊的姊妹陸續都結婚了,話題從包包衣服開始擴展到育兒經,未婚的我,一直以來都是已婚婦女的垃圾桶。

跟姊妹有一個群組,不過都是拿來抱怨婆婆和老公的。某天一大早,群組彈出一串的訊息,大致上內容是這樣:朋友A結婚兩年,有個一歲多的孩子,婆婆非常愛碎念,朋友其實習慣了。不過這次A比以往更氣憤的是,小朋友在吃飯前吃了一個蛋糕,導致晚飯吃不多,婆婆從晚餐念到隔天早上,A說小朋友並不是完全不吃飯菜,只是吃得比較少,有需要念成這樣嗎?

其他B、C兩位朋友深有同感,原本只有A的抱怨,瞬間變成三位已婚婦女的大吐苦水,我看著群組不斷跳出的訊息,未婚的我覺得婆婆說得也沒錯,不過看朋友氣頭正盛,想想還是算了,畢竟誰都需要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

果不其然,過了幾天,就看見A發了一篇文,是跟婆婆去逛街喝下午茶,所以這個群組就是媽媽發洩情緒的地方,苦水吐完,明天又是一尾活龍。

〈自己多嘴〉直指母親錯了 卻更惹怒她

文/安妮(新北市)

有一次,我發現母親好久都沒和舅舅通電話,一問之下,才得知他們吵架了。追問以後,才知道那天母親往常地在電話中和舅舅抱怨我和姊姊的事情,可是舅舅最後卻不知道為什麼生氣了。

「我只是提醒等到他的兩個兒子長大,小心也會變得跟妳們一樣,遇到這種問題啊!」母親悶悶不樂地嘟囔。

「媽,這是妳的錯吧?一直聽妳抱怨我們的事情,結果還反被說自己的孩子長大也會這樣。」我試圖曉以大義,沒想到母親更生氣。「什麼叫我的錯?做為姊姊,我只是提醒弟弟以後可能會發生的事,讓他可以先做好準備啊,還有如果妳平時乖一點,我還需要和他抱怨嗎?」接下來猶如機關槍的話語毫不留情向我打來。

有人曾說:「父母教你時,你是張白紙;你糾正父母時,父母已成畫。」經過這件事後,我覺得勇於糾正父母者,都是勇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角度出發看待事物,但偶爾站在對方的角度也是不可或缺的。然後,說話的藝術很重要,絕不能劈頭就說「你錯了」。

〈先好再真〉母女互槓 居中協調

文/葉芯(基隆市)

單身的妹妹跟老母住,偶有爭執。老媽經常將老妹當孩子管,妹妹抗議老媽管太多了。此外,單身的妹妹沒理家的經驗,老媽不免碎念她都不會幫忙家務,還亂丟衣物給她添麻煩。母女兩人也常有兜不攏、鬧意氣的時候。

老媽常打電話來跟我告狀,數落妹妹不是,我會先傾聽,同理老媽年紀大,家事一肩扛,真的很辛苦。老媽發洩後,心情緩和舒坦沒那麼氣了,說話開始轉圜,說妹妹其實也沒有那麼糟糕之類的話。我就順著老媽的話說,老妹本來就沒很糟糕,還能陪伴在她身邊,她很幸福。

妹妹也會line來訴苦。我都先肯定她孝順,願放棄生活的自由度與老父老母同住,得忍受長輩固執與僵化的習性,委屈她了。

母女吵歸吵,終究會和好。我練出當和事佬的心得,就是傾聽,同理,先說好話挺她們,讓她們覺得有被了解的感覺;再適時委婉說出一些真話。先說好話, 再說真話,兩邊都沒得罪,也能化解她們的不和,我覺得這招還滿管用的。

〈說與不說〉美食準備好 怎樣都療癒

文/Ring(台中市)

每當有人跑來找我訴苦,我相信是因為他們覺得我是個合適的傾聽者;而我願意花時間當這個垃圾筒,除了彼此感情深厚外,也是因為關心著對方。

雖然大多時候只是靜靜傾聽,但旁觀者清,孰是孰非其實一下就能分明。但知道是一回事,說又是一回事,除非對方需要我的意見,否則我大多只是笑笑帶過,因為對方真正需要的,也許只是情緒上的發洩,未必真的不知誰對誰錯。

但若對方真心想尋求建議,事情又有錯在先,在直入主題之前,我會先猶豫道:「確定真的想知道我的想法嗎?」或者:「有些意見你可能不會很想聽……」

如此一來,對方心裡大多會有個底,即便不想聽,也會在心裡暗自反省。

當然,有時說實話難免傷感情,就算用詞溫和也是一樣,所以在準備聽對方抱怨前,最好先準備一桌甜點和飲料,若是對方不想聽取任何「建議」,那就一起開開心心喝茶、吃點心也很不錯;如果對方心臟夠強接受了一陣洗禮,你也會發現,美食的療癒效果可是出乎意外的驚人呢。

〈轉移話題〉當海綿傾聽 不同仇敵愾

文/Amy(新竹縣)

天生任性又帶點叛逆的我,婚後面對全然陌生的夫家,也識相地收斂許多。儘管偶有不愉快,還是竭力保持禮尚往來的氣度。

時光流轉,獨子老弟成家後陸續生下兩女。當我回娘家,開始會聽到媽媽評論兒媳。雖然知道本性純良的媽只是不捨兒子下班後還承攬大半家事,以及媳婦沒生兒子傳宗接代,但常為此操煩、搞得心情苦悶也不是辦法。我只好開始思考如何改善……

母女連心,當然要挺自己媽媽。但弟妹也是別人家的女兒,工作之餘還與姊弟分擔照顧其母,孝行可嘉。靈光一閃,我面露欽佩地對媽說:「您的小孩都教得好成功耶!兒子是會分擔家務的新好男人,女兒也都會讀、會賺又會生」、「現在大家都羨慕生女兒的,因為女兒比較貼心」……成功轉移話題,讓媽開心大笑。

隨著人生歷練,當親友訴苦時,我也漸懂得拿捏分寸。因為很多時候,無關對錯,只是情緒卡住,需要個能安心抒發的對象。此時,當個可靠的海綿傾聽,不吝給個擁抱或耍寶逗笑,就是最好的方法。

〈不再逞強〉三句話 當保命符

文/小紅莓(桃園市)

即使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血親,也可能有著天淵之別的思維和價值觀。有時不和他們清晰地分析事理,盲目跟著附和,會覺得特別昧著良心。

我必須承認在我還處在身為文青+憤青的二十幾歲,無論是誰,上至阿公阿嬤、下到表弟表妹,只要有大吐苦水、或是需要人評評理的時候,我會真的就「理」來評論事情。卻總落得「公親變事主」的下場。這些當事者對我後來的怒氣值,都遠比對「肇事者」來得大!

經歷幾年職場的打磨,也早已明白人情世故和該有的應對進退,讓我明白,如果為了爭一個「理」字,而傷了情分是最不划算的。我們和親朋好友也從來不因為「真理」而相聚、卻是因為「情」字讓我們連繫在一起。

所以現在的我當身臨「吐槽大會」和吐苦水現場時,我都會「嗯、是喔!怎麼這樣啊!」以這三句話當做「保命符」,並且適時地讓當事者轉移焦點,緩和情緒。「共情」和站在他人的角度想,準沒錯啦!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