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懷念美食】豆酺鯽仔 阿嬤私房味

2023/05/24 05:30

圖/Gs.灰階

文/林綠如

兒時餐桌常出現一道料理,叫「豆酺鯽仔(tāu-pôo-tsit-á)」。母親為家計隨父親外地工作,自幼我便黏阿嬤身旁,廚房是她的人生,也是我味覺記憶的初始。

她常上菜市仔買一種頭短小,口呈弧形、唇厚無鬚,巴掌大小的銀灰色魚,阿嬤叫它「鯽仔魚」,普通話名為「鯽魚」。阿嬤慣將魚置放水槽,銀灰色身影潛伏水底,我愛聽魚兒輕撥撩水的聲音,彷若銀鈴叮鈴作響。「先乎他們『運動』一會兒,活跳跳才好呷。」

我常偷溜四處玩,返家時楊麗花歌仔戲已然開播,進廚房見鍋上置塊磨刀石,聽見一陣撲通聲,心裡一驚,這該不會是……瞥見阿嬤氣定神閒跟著小生哼曲兒,擺碗置筷,心底翻湧上一陣歉意。

隨著鍋裡飄出白豆酺、葱、魚混融之香氣,歉意漸升華為舌間的期盼。

孩童時不懂鯽仔魚,總吃得一桌尷尬。

阿嬤將盤中之狼藉端接過去,原來「吮(tshńg)魚刺」是要下工夫的。先從鯽仔魚側身下手,讓其浸潤汁液,將皮鱗輕撥一旁,持筷輕將其肉順中心骨幹,往下肚方向推撥分離,猶如撫貓,得順毛摸,勿將背鰭細刺驚動,力道不慍不火便得食魚祕訣。鹹甘帶甜,留存味蕾中溫潤片刻,見她嘴角輕揚起的弧線,是滿足,一種苦盡甘來的心滿意足。

銀灰魚俐落甩尾撩撥至阿嬤與我之心坎,漣漪在心底漾開。

吃畢肉身後,不急著丟,魚頭不大,阿嬤知曉奇香藏在頭骨與腮,取其汁液得以舌尖輔助,輕吸柔吮,長期修練後,彷如庖丁解牛,完食後優雅留下一副完整骨架,雙手合十,絲毫不愧對那魚。

離家北漂多年,豆酺鯽魚竟成種念想。

有回於江浙餐廳,喜見菜單有道「蔥㸆鯽魚」,點上了桌,顫抖的筷夾一口後又隨即放下,色香味不對,失望至極,二十餘年遍尋不得那念想,更尋不著同好之人。

近年,母親知曉我欲回家,幾日前便至市場挨攤尋問,若幸運找到,她便歡喜異常。

母親的做法是將鯽仔魚洗淨,無需去鱗,免煎不炸,在鍋底舖上薑片、葱段,放魚,再將閩南話稱「白豆酺」的米色豆鼓和水加入。近年不易買到白豆酺,改用手工豆腐乳增添甘潤,水淹過魚,少許糖提鮮引甜、米酒壓腥。她總像阿嬤般絮叨著,「鯽仔有土味,若是不夠鹹,蓋不過去那味。」大火滾後再轉文火煨煮至熟軟細爛,熄火再燜約一至兩刻鐘,讓魚與汁在時間中浸潤出綿密情感。

比取得更難的是,保存。

她想方設法,終摸索出得以平行北移百餘公里之法。煮好之魚放涼連汁整鍋入冰庫,待我北上那日,整凍鍋取出,保鮮膜封捆保存無瑕上車,魚與汁因凍方能耐住百里之顛。

接連數日後,甘醇奇韻於文火中滿溢,那念想由廚房亳無保留優游進廳入室,混含幽遠思念與無限寵溺,來自天上阿嬤私房傳承,她,已將畢生煨存於魚。

此刻可見她輕舞飛揚的嘴角,同我對坐吃魚。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