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鄭琬融/應在場的不在場 - 2之2

2023/07/25 05:30

圖◎太陽臉

◎鄭琬融 圖◎太陽臉

另一個想來令人不齒的事件,卻始終縈繞著我的,是來自一個國小體育老師的課堂。當時我們一、二年級,小孩子們喜歡跑來跑去的,比起認真上體育課,老師想還不如就讓我們多玩幾次捉迷藏、鬼抓人這類的遊戲,於是我們對這個體育老師的印象很好,因為這就是一堂來玩遊戲的課。某一次老師提議,我們全都蒙著眼在一間半廢棄的地下室教室裡玩迷宮遊戲,每個人輪流進教室,要猜猜看摸到的東西是什麼,並說出名字。我記得我先是摸到了磁碟片、鉛筆這類的小物件,也十分好猜,但接著就摸到了一塊軟軟的東西,沒有味道、有毛、長條形的,我說不出那是什麼,想當然耳,沒看過的東西又要怎麼被說出口呢?老師說是7-11的熱狗,而當我在七、八年後走在路上的某日突然回憶起這個場景,才意識到那句話有多麼荒謬,且他的語氣是多麼地漫不經心,彷彿如此加害行之有年。我上網搜尋相關的新聞,卻沒有任何報導。但我也不記得對方的臉和姓名了。我始終不知道是否應該為沒有受更多的傷害而慶幸,因為憶及此事仍有種噁心的感覺。在那一個場景裡我將永遠是無力的、無知的、被擺布的對象,儘管我知道我現在不是,卻也難以將現在的我與過去受挫的我相抵銷。這是不可能的。且憶及此事時總往往有種想要說出口的衝動,為的是想要讓我的傷口被認可,讓我的記憶不再只是朦朧的、私有的、曖昧不清的傷口。我渴望藉由說出口來走向癒合、得到安慰,這部分大過於想要控訴的心情許多。但是向誰說呢?對方又怎麼看呢?當我對這複雜、不友善的社會理解愈多,愈是覺得不該隨意透露此事。似乎我愈是想要保存我的堅強,實際上我就有多脆弱。

我所控訴的對象並不是什麼名人,但我想這種對象才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加害者。說到底,加害者並沒有這麼特殊,不必然都是政治人物、律師、歌星、作家這類被爆出神話破滅的人獨有,只是在媒體上這類事件更博人眼球、更能引發討論。在這些人持續被傳出#MeToo事件醜聞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該留意自己的身邊是否有這類的加害者存在?而自己是否曾不經意成為了加害者的幫凶?

當#MeToo事件持續延燒的時候,這些加害者似乎永遠缺席於正義的公平上。他們逃避、拒絕承認、含糊其詞、扭曲事實、避重就輕,利用原有的權勢進行刪修與媒體操作,而愚昧者則相信這些說詞,在被害者好不容易說出的傷口上撒鹽。正因為這樣的不屑於認真對待,令人感到開口是無比艱難。幾乎沒有人要為他們的傷口作證,於是只好站出來為自己說話,表達切身的那種不舒適。在這種懸崖上,質疑對方受傷的記憶無疑是將人推落。

說著「你有什麼證據?」、「MeToo文章好洗版都看膩了」的網民,正是漢娜.鄂蘭所指出的「平庸的邪惡」的一群,也是這些人的言論令討論的空間萎縮與停滯不前。我們連正義的執行都難以等到了,連傷害是否被承認都還要被多個不認識的誰品頭論足嗎?當認為他人口說無憑的時候,對事實真相無有理解的人去指控時也是種毀謗。

應在場的不在場,這些應該被指出卻缺席的不適感,開始從我的生命經驗裡浮出,是在看到他人也開始訴說傷口以後。這些身體上所感受過的不適經驗,如今在開口後成為了晚來的瘀青。在我找不到言詞訴說時,這些記憶一直呈現發炎的狀態,直到開始動筆梳理,或開口,才可能邁向癒合。不過創傷的經驗不會留疤,它到底不是肉體上的傷口,難以被辨識。或許也因此得要仰賴不斷地重述、記憶,才能夠讓受害者得以找到彼此,相互慰藉。然而開口談及此事,正如我先前所說的,其所需要的勇氣與睿智其實不亞於在當下要反駁加害者。什麼時候我們的社會才能包容這樣的言說?從指控與刑罰,繼續往前走向癒合?每當有這類的醜聞爆出,時間久了圍觀的群眾就散去,再提及相關的討論都變得吃力,所有的力氣似乎都被放在震驚、控訴,而被分在受害者的安慰與支持上是相對少的,建立相關的法規以防再次遇難的推動則緩之又緩。受害者的控訴會迎來不只一波的二次傷害,但加害者總能全身而退,因為底下總有大量的「支持者」(同為二度傷害的幫凶),認為那加害者不過是一時糊塗,人品好,是無辜的、被陷害的、可惜了一點的。這厚厚一層肥皂泡使得罪責一同被模糊化了。這樣一來,我們什麼時候能等到傷口被肯認?

所以,成為受害者的位置何其容易,要離開這個位置又是如此的艱辛。被摸一把,被誰強迫地摸一把,身體上的某種東西就被永遠帶走了。那是對於身體的支配權的侵略、對隱私的侵踏,與對於自己身體信任感的摧毀。我想最後一點尤其重要,要恢復卻特別困難。當另一個人的身體以暴力、非情願的方式碰觸自己時,一種身體記憶,及其所造成的感受就永遠留下了。我想只有當人們也開始認可這些不適感確實帶來傷害,讓受害者從個人的、孤獨的狀態中解脫,難以啟齒的羞愧感才可能蕩然無存。●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