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孩子開學 爸媽也要學

2010/09/13 06:00

圖/陳佳蕙

文/丘引(寄自美國)

圖/陳佳蕙

開學是全家的事,那麼,爸爸媽媽該做的事有哪些呢?……

圖/陳佳蕙

開學,絕不只是孩子的事。開學就像是孕婦一樣,一人吃兩人補,換句話說,是一人上學「全家學」。因為,開學是全家的事,當然要全家一起學。

圖/陳佳蕙

那麼,爸爸媽媽該做的事有哪些呢?

首先,父母應該就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學習型去加以辨認,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做有效的學習。

學習型大致上分成3種,視覺型(Visual Learners)、移動型(Kinesthetic Learners或Haptic『希臘字,移動和動手做』,和聽覺型(Auditory Learners)。

<Check Point 1>視覺型學習 首重別分心

視覺型的人用眼睛看,如看圖、看字、看資訊……,根據研究,大約一半以上的人屬於視覺學習型的人。

這種人在學習時,先看標題、看圖,才閱讀課文。閱讀時,最好用螢光筆畫要點,放學回家時再重抄筆記一次。在教室內,最好是坐在前面的位置,並遠離靠窗或靠門以免分心,這樣學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就是屬於視覺型的人,所以,每堂課我的位置都選在第一排的中間位置,這樣我上課時會全心的注意教授講課。

如果我選的座位是靠窗或靠門,很多心思會備受外面干擾,若選後面的位置,則會分心在同學的頭髮上。

<Check Point 2>移動型學習 參與感很重要

其次是移動型學習,這種人需要動手做,而且移動身體,在聽課時,用手畫重點。

移動型的人顧名思義需要藉助移動來學習,包括增進記憶都需要移動。因此,碰到這種孩子,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在書桌坐一小時、兩小時不動。移動型的孩子就像少量多餐的人一樣,在學習的過程時,每次學習少量,多休息,但每次休息的時間要短。

多讓孩子動手做,就像做實驗一樣。爸爸媽媽說了那麼多,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如給孩子動手做,孩子既有參與感,又能融會貫通。爸爸媽媽與其長篇大論說做家事有多重要,不如讓孩子拖地板、洗碗、洗菜、洗衣服……,若有人當孩子的學習對象,挺好的。

<Check Point 3>聽覺型學習 聽覺幫助記憶

最後是聽覺型學習,這種人不多,他們以「聽」的學習效果最強,所以,念書時大聲的念出來,甚至用錄音機錄下自己朗讀上課的筆記。

聽覺型的人最好的學習方式,都和聽有關,和同學一起討論做功課比孤軍奮鬥的效果好。提供這樣的孩子一台錄音機和錄音帶是需要的。錄下老師的教學,或聽名人演講錄音,都是不錯的學習方式。

<新學期必做>家庭行事曆 擬定行動方針

當父母知道孩子屬於哪一種學習型的人,爸爸媽媽在和孩子合作時,既省時又省力,還不必嘮嘮叨叨或臉紅脖子粗,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

再來是全家一起開會討論,擬定一份家庭行事曆,把重要的事情記錄在行事曆上做為新學期的行動方針。拜訪老師、認識老師,並隨時和老師溝通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放在行事曆上。帶孩子做義工,也列入行事曆上吧!當義工,不只讓社會更好,也是幫孩子長大的一個好方法呢!

台灣的社會向來有追求完美的傾向,爸媽老師都以追求一百分為目標,實際上,那是很恐怖的現象。父母必須也得接受孩子犯錯,再從錯中學習的機會。美國的教育界,開宗明義就說「犯錯」是很重要的學習。如果孩子只能考70分,爸爸媽媽就不需要為那30分而生氣,畢竟,七成也不容易哩!

安排孩子的時間需要有鬆有緊。在安排之前,最好和孩子溝通,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需要喘息,而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是一學期或一年而已,爸爸媽媽不能貪,拚命的要塞給孩子,那樣會揠苗助長,對孩子的學習反而不利。

最後,當然要吃完早餐後才讓孩子上學。很多研究顯示,吃早餐對學習的效果具關鍵的重要性,空腹的孩子無法專心學習。早餐時,要記住,蛋白質不可少。

平衡,是絕對必要的。在學習上、在玩耍上、在運動上若能平衡,那麼孩子長得健健康康的,又快樂的學習,這是父母能做,也必須做的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