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潘皇龍籲改變台灣音樂代工生態

2016/06/06 06:00

第7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潘皇龍對台灣音樂界猶如西洋音樂「代工」的現狀十分憂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記者楊明怡/台北報導〕「每次來到這種表演藝術論壇,戲劇、舞蹈都談創作,只有音樂是談打工。」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前院長潘皇龍,憂心台灣音樂「充斥歐式殖民主義景觀」,亟盼國藝會提高對「創作」和「委託創作」的補助資源,以拓展更具台灣主體性的音樂生態環境。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日前舉行「20週年回顧與前瞻論壇」,邀請國內藝文領域專家就國藝會獎助政策對國內藝文環境的影響提出觀察報告,受邀觀察台灣音樂生態環境的潘皇龍表示,近年來公設樂團雖定期舉行音樂會,也穿插發表委託國人創作的作品,可惜「數量極其有限,或只針對知名音樂家。」

他進一步指出,國內音樂界的環境與戲劇或舞蹈界不同,後者多演出新製作或創新作品,前者卻以演唱、演奏或詮釋經典名曲為主,加上台灣自1895年迄今,「音樂教育幾乎全盤西化」,所謂的名曲重製,幾乎都是西洋古典音樂,情況猶如企業界的「代工」。

而分析1997年至2015年國藝會音樂類常態補助,件數最高的補助類別「演出」約占總件數3分之2;平均補助金額占比最高的也是「演出」,超過5成。「音樂類補助案以『演出』項目掛帥,獲得大部分資源,卻似乎仍然停留在推廣普及的西洋音樂代工性質,缺乏建構自我文化生態的積極作為。」潘皇龍建議國藝會,從提高「創作」與「委託創作」的補助資源和比例做起,「在台灣是絕對沒有一個專業的作曲家,但是我30幾年前在歐洲,靠創作已經活了好幾年了。」他盼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作曲家靠作曲為生。

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論壇結束後將透過焦點座談等形式收集意見,也歡迎各界主動反應不同看法,等「大家都沉澱下來後」,會認真考慮潘皇龍及其他專家學者的建言,作為國藝會獎助政策檢討方向。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