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台南400年,其中福安坑溪古河道見證水文歷史演變。藝術家高俊宏率領團隊探查福安坑溪古河道,為今年「台南400文化治理特展」先潛行探秘,期望未來能夠「打開溝蓋,聽見城市地底下呼吸」!
研究團隊表示,3月中旬隊員們穿戴頭盔、頭燈與青蛙裝,分批潛入司法博物館地底下的福安坑溪,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河道溝壁駁坎、潮濕、下水道氣味,地面崎嶇不平且必須彎腰行走,上方偶有從排水管噴流出民宅用水。在地下溪流環境中,「黑水潛行中」,還觀察到有老鼠、蟑螂、蜘蛛、大肚魚、土虱等,採集到舊食器碎片、護岸剝落的建材、貝殼等。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高俊宏團隊,包括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及美術系碩士班學生。高俊宏表示,地下有湧泉,水質尚見十分清澈,但因為河道逐漸縮小加上民宅生活污水排入漸有氣味,大約前進200公尺左右,可發現日治時期河道溝壁,小魚群悠遊。
台南舊城區有福安坑溪、德慶溪、枋溪、文元溪古河道,隨著時空演變,多數沒入道路巷弄地下成了箱涵、排水溝,其中福安坑溪僅在建興國中校園有露明段可見。
這項福安坑溪古道探秘行動,是「臺南400文化治理特展-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計劃,由台南藝術大學教授龔卓軍主持,希望能夠為隱匿於都市中的古河道,轉化為歷史水文重現現場,透過公民參與提出規劃願景。
龔卓軍表示,台南是台灣海上貿易跟世界交流起點,更是1個「川流島」,擁有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二仁溪、曾文溪、鹽水溪,加上嘉南大圳系統,還有最多水庫形成豐富流域水系,然而大眾對於這些水文生態相對疏遠,因此從流域大方向策展,倡議打開福安坑溪溝蓋,以突顯出台南跟水文關係,重新審視城市水文歷史、流域環境生態。
住在司法博物館附近已70年的1位74歲林姓阿伯說,小時候常下福安坑溪玩水,曾在溝泥中發現有蛇,記憶猶存,他也曾目睹下大雨時滿溢爆流令人驚嚇畫面,只是現在變成隱於地底下的排水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