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董柏廷/台北-紐約連線報導〕由台灣作家楊双子創作、台灣譯者金翎翻譯的《臺灣漫遊錄》(Taiwan Travelogue)9月入選2024年翻譯獎長名單。10月1日再度順利《臺灣漫遊錄》擠進決選5強名單,並將於11月典禮上角逐翻譯獎冠軍。
譯者金翎受訪時表示,《臺灣漫遊錄》故事圍繞著一位女性日本作家以及一位女性台灣通譯家之間的友誼。主題雖然涉及殖民歷史,很大一部分是關於「語言與翻譯」之間的關係,對於身為譯者的金翎而言,更能感受到這一層意趣,她說明,「對譯者而言,這本書也是很有趣的作品,不單是關於台灣的歷史,更是關於『翻譯』本身,或許也是此書獲得評審青睞的原因之一。」
金翎回憶,從決定翻譯此書到譯畢,來回約莫3年時間,「2021年秋天決定投入翻譯工作,花了一陣子準備翻譯樣本,當時不只一家出版社對此書有興趣,翻譯初稿雖花了約4至5個月的時間完成,但後面再與出版社以及作者來回校對,花了不少時間。」
精通英文與日文的金翎提到,翻譯《臺灣漫遊錄》的過程花最多時間的在於歷史的考證工夫,「小說中充滿許多台灣歷史,即便是台灣讀者也不見得知道。我翻譯的時候,常常必須查證是否有對應的英文名詞可以使用。」譬如當時的地名、政府機關的名字、實際存在的餐廳、當時的市長等,都是她後來翻閱日文版《臺灣漫遊錄》並與楊双子討論後才得以確定。「若沒有,我便須創造出新的詞彙。」
至於語言層面,金翎提到,因為原著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在中文、日文以及台語之間轉換,台灣讀者讀中譯本時,也能因為發音不同或聲調標示,大致辨識語言之間的轉換。但是,對於英文讀者而言,轉成表音字母後,其實看起來都相似,為了讓英文讀者能明白文本使用了三種不同語言,對譯者而言便是挑戰。金翎表示,在英文版中盡可能保留「台羅拼音」,以維持語言/語境的完整性,「中文跟日文很多還是屬於象形文字,但英文則是表音文字,比較非圖像式,有時候會用譯者註的方式說明,但還是盡可能保留語言的完整性,讓英文讀者習慣語言不只有靠字母拼寫而成,必須還原到當時用語的語境。」
她舉了一個例子,每個章節的開頭都以台灣的美食為名,譬如瓜子、米篩目、麻薏湯、生魚片、肉臊、冬瓜茶、咖哩、壽喜燒、菜尾湯、兜麵、鹹蛋糕、蜜豆冰等,身為台灣人,可以很容易理解那些食物式受到日本文化影響,而直接用日本的發音轉譯成中文,「在英文版裡我會同時保留原本的發音拼音字母,以及直譯的意思,讓英文讀者也能從中理解,台日文化相互影響的狀況。」
金翎(Lin King)1993年生於美國、在台灣成長,為普林斯頓大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曾獲得PEN America美國筆會短篇小說新人獎;她在中英文母語外,亦學習日文,自2017年起發表中、日、英文翻譯作品,譯作包含政治受難者蔡焜霖傳記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英文版與楊双子《臺灣漫遊錄》英文版。
美國國家書卷獎評獎宗旨是擴大美國文學的影響、吸引讀者以及提高作品的文化價值,共設立5大類別,分別為最佳小說獎、最佳非小說獎、最佳青少年文學獎、最佳詩獎以及最佳翻譯文學獎,每個類別經專家學者評審後,在9月公布入圍名單(共40名)、10月公布最終入選名單,每個類別5名,並將於11月在頒獎典禮上公布大獎獲獎者。詳詢2024美國國家書卷獎官網。(https://www.nationalbook.org/awards2024/#translated-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