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幸樺/台南報導
台南市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發展出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傳統工藝。台南市文化協會接受南市文化局委託進行的傳統工藝調查計畫,近日完成,初步以神像雕刻、小木作為主題,為沒落中的珍貴文化資產,以及技藝精湛、努力耕耘的老匠師,留下珍貴記錄。
台南文化協會針對台南市傳統技藝匠師中的小木作、神像雕刻,進行普查工作,並研究分析傳統匠師源流、技藝成就。計畫主持人鄭道聰表示,府城舊城區內廟宇林立,歷史悠久,其中蘊藏豐富運用木雕、刺繡、彩繪、剪黏、泥塑、錫器及交趾陶等傳統技藝製出的工藝精品,及各式宗教的儀仗器用,如神像、神轎、神案供桌。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傳統藝術面臨市場萎縮、需求降低、人力成本增加、技藝傳承不易等困境。
根據調查,台南市傳統工藝木雕神像雕刻類,全市店家共41家,從業人員68人,其中47%分布在舊城區中西區,密度最高;小木作店家10家。從世系調查表分析,得知派別、師承是穩固的運作體系,無論是父業子承或師徒授業,已形成技藝相承的基本要素。
鄭道聰表示,從訪談匠師中得知,近半世紀以來,木雕最輝煌的年代為民國60至70年代,但隨著各項社會條件的轉變與中國雕刻品輸入,目前神像木雕中國貨比例約占8成,其中部分是輸入半成品後,由台灣業者加工,這個趨勢恐怕會造成技藝傳承危機,文化協會建議,可聘請技藝成熟的匠師至大專院校藝術相關科系開設相關課程,以免傳統斷線。
粧佛業泉州派代表西佛國
記者吳幸樺/台南報導在台南談到粧佛業,就不能不提泉州派代表「西佛國」。目前供奉在鄭氏家廟的鄭成功泥塑像,神態威武有神,即是西佛國第二代老師傅蔡心所製。源自福建泉州的西佛國,家族傳承粧佛技藝已五代。
西佛國粧佛成就輝煌,許多作品更是業界爭相模仿的對象;其家族作品分布全台道佛教廟宇,如大天后宮的鎮南媽;府城隍廟鎮殿府城隍與廿四司;金華府鎮殿文衡聖帝、李王爺、馬王爺;水仙宮鎮殿水仙尊王、五位水仙尊王;藥王廟藥王大帝二鎮等。
西佛國為家族傳承,並未廣招學徒,祖籍為福建泉州,第四代傳人為蔡天民,其父蔡南山、祖父蔡心、先祖父蔡義培,世代均為粧佛世家。目前由七十幾歲的蔡天民與其子蔡友誠兩人從事粧佛業,面對市場強力競爭,只剩一些固定客源及粧佛古佛為主。
蔡天民說,神像工藝大致分為木雕與泥塑,今日粧佛師傅專精兩種技藝的不多,必須分工合作,不像以前的老師傅從頭到尾可一手包辦。依照古法製作的神像保持較久,神像較不易受破壞,細部線條也不因時間泯滅,甚至會因時間愈久,愈顯出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