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藝術文化】修復師都感動 台博館再現百年風華

2017/11/21 06:00

台博館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中央入口大廳上置圓頂,大廳四周環繞有32根柯林斯式柱,柱頭上有植物葉片與漩渦狀裝飾。(記者趙世勳攝)

〔記者楊明怡/台北報導〕歷經2個月閉館整修,超過百年歷史的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天重新對外開放,並同步推出多檔新展覽。

台博館典藏超過11萬件生物、岩礦、化石標本及人文藝術類藏品,此次重新開幕,推出3檔新展覽,包括常設展《發現台灣:重訪台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以及特展《鮭鄉何處?台灣鈎吻鮭發現100周年》、《昆蟲飛行秘技》等。《發現台灣》展出367件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包括2014年宣告滅絕的「台灣雲豹」標本、莫那魯道生前遺留的貝珠踝飾、1969年以水族箱展示活體,36天內吸引超過50萬參觀人次的活化石「龍宮翁戎螺」標本等。(圖:記者趙世勳,文:記者楊明怡)

國立台灣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其前身為「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總督府博物館),現在的建築主體則是為紀念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所建,館舍於1915年落成,成為當今台灣少數且具代表性的日治時期仿西洋古典式建築。1945年11月之後改稱「台灣省博物館」,1998年指定為國定古蹟,1999年7月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正式更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

台博館典藏超過11萬件生物、岩礦、化石標本及人文藝術類藏品,此次重新開幕,推出3檔新展覽,包括常設展《發現台灣:重訪台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以及特展《鮭鄉何處?台灣鈎吻鮭發現100周年》、《昆蟲飛行秘技》等。《發現台灣》展出367件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包括2014年宣告滅絕的「台灣雲豹」標本、莫那魯道生前遺留的貝珠踝飾、1969年以水族箱展示活體,36天內吸引超過50萬參觀人次的活化石「龍宮翁戎螺」標本等。(圖:記者趙世勳,文:記者楊明怡)

台博館百年來歷經4次閉館整修,每次反映不同的時代背景,首次整修是於1961年,因戒嚴統治,將戶外南向陽台改為室內展示空間;1994年配合文建會推動文化參與,因展覽空間不足,封館大修後增加3樓展場空間並啟用研究典藏大樓;2002年則因331大地震館舍受損緊急搶修;最近一次大整修,則是自3年前分區逐步進行,並於2個月前閉館進行最後工程。

整修完成的台博館,昨天舉行重新開幕儀式,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這次開幕的意義,就是我們要珍愛這座博物館,我也呼籲各部會,在『部部都是文化部』的理念下,一起編列預算維護文化資產,落實文化保存工作。」文化資產修復過程中,最難的不只是還原成原貌,而是「找回失落的技術」,例如過去廊道使用的人造大理石牆面,目前台灣已無相關技術人員,團隊遍尋日本、英國及義大利等國相關案例,經過繁複的試驗才著手修復。

鄭麗君特別感謝此次於第一線為泥塑雕飾去漆、還原原貌的匠師郭清波,郭清波昨日受邀出席開幕典禮時表示,參與古蹟修復4、50年,從未做過類似工作,台博館共有一百多個泥塑雕飾,要一個個施作,看到成果那刻非常感動。

台博館長洪世佑則表示,長達2年多的整修過程,很感謝黃俊明、薛琴等文資專家,要求台博館在真正施作前一再試做,這樣的嚴格要求,使這次修復成為一個模範。重新開放後,也將利用3D掃描技術複製的燈具展示在1樓休息區,讓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早期的精緻工藝。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