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一個作戲人,能得到這個最高榮譽,對我來講是個不可思議的事情。而且明華園走了這麼長的路,終於在這個項目被肯定。」這個月初得知自己獲得國家文藝獎時,陳勝國說,要特別感謝哥哥也是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的支持。實際上,兩個月前台北文化獎才公布今年將頒給明華園,以表彰其將台灣歌仔戲帶向國際舞台,是台灣表演藝術界傳奇之一。
為了家族傳承,也為了對歌仔戲藝術的執著與熱忱,陳勝福曾說,走過台灣歌仔戲的興衰歷程,最感欣慰的是「做戲的人要散,看戲的人不散」。在2017這一年的年底,明華園喜捧雙料文化大獎,除了整個家族的努力,其中兩位靈魂人物,就是陳勝福與陳勝國,一位是以3次革命將明華園及台灣歌仔戲從谷底帶向頂峰的幕後推手,另一位則是歌仔戲編劇人景仰具有強大編導執行力的民間劇作家。
陳勝福翻手扭轉乾坤 歌仔戲班的CEO
雖然沒站在歌仔戲舞台表演,卻是媽媽在戲台上所生下,陳勝福從小對歌仔戲有著密不可分的濃烈情感。但因小時候在廟會目睹自家戲班被排在跟乞丐睡一處而深感不值與屈辱,年輕就成歌仔戲逃兵,曾入醫界,後又開設電影公司,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在祖師爺的命運安排下,約莫30年前接掌了明華園。
思維縝密,決策果斷,眼光獨到同時兼具行銷開拓長才,在老團主心目中,陳勝福是可以帶領家族兄弟打天下的領袖型人物。陳勝福接手明華園之後,旋即展開「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從內部革新做起,引入編導制度、現代劇場技術、電影科技、甚至改革傳統文武場,引進國樂團,如今所有傳統戲劇幾乎都加入國樂團演出,而每年大批國樂畢業生也多了一條出路。第二次革命是他把餅做大,讓風雨飄搖的歌仔戲重新打開戰場,找回觀眾也讓同業找回信心。第三次革命是現在進行式,期望打造明華園專屬的展演基地,讓國內的觀眾、國外的觀光客都能一睹台灣本土文化的風采。
自陳勝福接掌後的明華園,幾乎每年就展開一次319鄉鎮巡演,從大都市到小鄉鎮、離島偏鄉、校園、百貨公司、醫院、監獄都能看到明華園的足跡,不僅是第一個打開表演藝術進入工地秀的先驅,原本只能屈居廟口野台的歌仔戲也在他領導下躍上國家藝術殿堂,甚至在國際舞台揚眉吐氣。
「歌仔戲本來就是非常迷人的表演藝術,過去幾乎是全民娛樂。只是社會環境變遷太快,跟不上時代腳步,加上大環境條件差、人才快速流失,我所做的,只是找回她既有的珍貴價值。」大家稱他「魔鬼團長」,專門「操人」和訓練「超人」,但在陳勝福帶領下,明華園在藝術表現、演出規模都走向更寬大的國際視野。走遍世界超過60座城市,明華園在歐洲演出被譽為「東方歌劇」,在印度參加國際藝術節則被讚譽為「台灣的寶萊塢」,不管在台灣、還是國際舞台,都能緊緊抓住觀眾目光。
如今明華園的文化體系包括一個以陳勝福為主導的總團、8個由第3代子弟領兵的子團、4個協力團隊、2家影視製作公司、還有總團直營的青年軍跟專門為小朋友介紹傳統藝術而成立的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明華園頻繁的演出更帶動了舞台技術、硬體、服裝、燈光、音響、創作軟體等龐大的周邊產業鍊,可說支撐了很大一部份台灣傳統文化產業的運作,也讓這些專業人才不致於斷層或流失。
陳勝福說,明華園的精神是「不求風光一時,但求永續傳承」。近年明華園也開始在創作上開闢新路,和現代劇的編導演合作,改編自洪醒夫的同名劇作《散戲》、引用詩人路寒袖的詩作編創的舞台劇《愛的波麗路》、還有改編自施達樂台客武俠小說《小貓》的《俠貓》等,也吸引一大批愛看現代舞台劇的年輕觀眾接觸傳統藝術。
陳勝國棄武從文 自學編導卓然成家
至於在第2代排行老4的陳勝國,21歲便以《雙槍陸文龍》的武生角色獲得戲劇比賽南區最佳演員獎,之後更連續以《父子情深》、《濟公活佛》、《搏虎》、《劉全進瓜》勇奪4屆全國地方戲劇比賽冠軍及最佳編導獎,2017年初剛獲得戲劇編導的文藝獎章,年尾便以劇作家身分獲得「國家文藝獎」。
自1971年開始創作長達46年不間斷,在屏東明華園潮州總部,陳勝國有一個創作書房,一直在父親遺留下來不寬敞也不起眼的老舊透天厝裡,四面牆皆被滿滿的歷史古籍、演義小說填滿。也因此,他既非科班出身也無文學寫作訓練根底,卻讀過好幾卡車的書,跟他聊過的人都會被被他那猶如寶庫般豐富的知識所震攝。陳勝國所編創的歌仔戲劇本數量更是驚人,光是屬於外台口述幕表戲高達300多本,劇場歌仔戲劇作也多達40多齣,是台灣目前唯一由密集劇場實作訓練出來的劇作家兼導演。陳勝國透露,他很仰慕軍人的氣宇軒昂步行有風,本想畢業後投考軍校,卻在一次因緣際會中頂替開演前搞失蹤的「武生」上台救場,從此和舞台結下不解之緣。
早年歌仔戲演出並無劇本,全靠「講戲仙」說戲,陳勝國18歲起便開始說戲,也成了他戲劇創作的起點。他回憶老團主當家時,有位講戲仙來班裡講了2本《七俠五義》就突然有事不能來,但台下觀眾討著要看續集,老團主便決定讓年僅18歲的陳勝國嘗試講戲。接下任務,他立刻去坊間書肆買這類通俗演義研讀,處女作《七俠五義》就這樣陸續完成。
說戲人的角色就是編劇、導演,借鏡講戲仙前輩的經驗,陳勝國學會如何掌握台數的安排、如何開場、如何調度演員、情節如何跌宕起伏、連台本戲如何掌握戲尾的懸疑吸引觀眾等,他在外台說戲或劇場導戲時,演員們都會主動帶錄音筆、筆記本來記錄,因為他在交代故事的同時,也會傳達演員表演的概念,包括人物情緒、身段和許多俚語典故、四句聯的運用、唱唸歌詞等,講戲幾乎是「全方位」的傳授。
「人的生活始終是最重要的,比如神仙戲,一個人為何做仙?我不懂做仙,只知道人要有責任、要有理想,八仙遨遊仙界,那是啥款的生活距離太遠。戲不要給觀眾空泛的希望,仙雖是仙,但在成仙之前,他們都得經過『人』。」在明華園的作品裡經常可看到底層小人物的無奈與渴望,身為劇作家,陳勝國說,「故事摻一些愛情,是糖衣,包裝用的,最終要講的是人性。台灣這整個文化在影響我,左右我。」
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曾在一次大學演講裡被學生問到:「明華園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當時他立刻脫口而出說是「劇本」,劇本是一劇之本,而編導則是一齣戲的靈魂。回首一路走來的點滴,兩兄弟認為冥冥中或許祖師爺早鋪好他們該走的路,並一路牽引著,一步步以廣闊的創作力成就了明華園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