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美雪/專題報導
「六堆」是台灣南部客家族群重要的文化記憶,有著多年傳統所奠定的豐碩音樂文化。為慶祝六堆300年歷史,客家委員會邀請享譽國際的六堆客籍作曲家温隆信擔任藝術總監,策畫長達一個半月的一系列音樂活動,並由北、南2場名為「交響六堆心」的大型音樂會,為活動揭開序幕。
多元曲目 展現族群融合的力量
温隆信談到策畫此次活動核心理念,除要讓全世界看到六堆客家文化的美好,更重要的是「族群融合」以及「如何融合」?因此,兩場「交響六堆心」以跨界的概念,上半場都有眾多歌手與合唱團接力演唱各種歌謠,下半場則演出温隆信創作的交響樂曲目。
「客家山歌」以族群的生活經驗、農耕與閒暇之餘的情感抒發做為創作來源;「客家八音」則透過生命禮俗與歲時祭儀,詮釋客家群體的生命歷程;而「新創客謠」則猶如六堆豐沛的水圳生生不息,灌溉了六堆人們的心靈。這些豐碩的音樂文化,都將於音樂會的曲目中有所領略。温隆信邀請多位國內一流的名作曲家與編曲家,依照不同的樂曲風格量身訂做音樂會曲目,不但曲風多元、且更加展現充滿趣味性的創意。
尤其温隆信特別為此次音樂會撰寫的合唱曲目〈大地大聲歌唱〉,由温隆信填詞作曲,鍾永豐寫成客家語,另找人寫成閩南語,還有排灣族的原民語等,融合了客家、閩南、原住民文化,邀請到各界知名客家、原民歌手與音樂家,如顏志文、羅文裕、朱海君、黃瑋傑、戴曉君、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四爪樂團等,還加入曾文奕、鄭海芸兩位學習西方古典的歌手。這讓人聯想到最近很夯的電視影集《斯卡羅》,連温隆信自己都覺得意外巧合。温隆信也強調,他希望透過這些多元化的跨界安排,讓更多民眾走進音樂廳時都能融入與喜歡。
2首交響曲 客家文化兼容並蓄的格局
北、南兩場音樂會,除分別由NSO國家交響樂團與NTSO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擔綱之外,上半場多元化曲目內容相同,下半場則分別演出温隆信的《第六》與《第七》交響曲,其中《第六》是還世界首演。
《第六號交響曲》是温隆信接受國家交響樂團與客家委員會委託創作的的新曲目,將客家的人文情懷寄託於樂音之中。温隆信以個人對故鄉的情感為核心,摘取客家八音素材與宏偉的管弦樂交織出鄉野景致,兒時憶像的農作活動、風俗慶典以及鄰里間的互動交往,創作出呈現客庄恬靜與日常的交響詩。
台灣古典音樂作曲家能寫大型交響樂的並不算多,温隆信是少數傑出作曲家之一,尤其他的快手與精準,加上他對音樂文化的深厚根柢,也使他成為各大樂團最喜歡邀約的作曲家。
回顧自2019這2年多時間,温隆信共完成4首交響樂曲目,且預計於今年都完成首演,但因作曲完成的時間與背景參差並進,包括2019完成的《台灣客家369樂章》,是温隆信的《第七》號交響曲,曾於2019年客家音樂節演出,長達93分鐘史詩般的恢弘格局,備受觀眾喜愛,因此,這次在南部的場次,將會由NTSO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重新呈獻;此次客委會與NSO再度邀約,考量時間因素,温隆信以尚未發表過的新曲製作成《六堆交響協奏曲》,配合「六堆」的意象,成為此次台北場將進行世界首演的《第六》(約40分鐘)交響曲。
此外,2019年由北市交首演的《台北交響曲》是《第九》;受文化部與國台交委託為文化協會一百週年而作的《撥雲見日》,融入這一年多抗疫的所見所思,有種終於在雲端見曙光的心情,因此命名,是《第八》。温隆信笑說,再完成一首《第十》,「我就贏馬勒了!」
「交響六堆心 x NSO」,9月17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交響六堆心 x NTSO」,9月24日在屏東演藝廳演出。詳詢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