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美雪/專題報導
雲門舞集與創作歌手9m88在「2021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一連3天演出,昨天落幕,意味著從這星期開始,產米聞名的池上將展開忙碌的稻米收割期。池上鄉長張堯城說,秋收大約要忙碌一整個月,直到12月初收成完畢,鄉裡各宮廟就會請戲班酬神,俗稱收冬戲。特別的是,今年收冬戲各宮廟將一起擴大辦理,邀請明華園總團演出,同時也將與秋收稻穗藝術節一樣,在鄉裡最大公廟周圍的稻田區架上大舞台,也就是說,池上鄉又有一項生活習俗祭儀,將成為稻田上的藝術;而外地慕名而來的觀眾,也將因此對池上的生活文化有更多元的認識。
今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是第13屆,雲門第3次受邀重返稻田舞台,演出的正是藝術總監鄭宗龍的經典作品《十三聲》,同時,也邀請到創作歌手9m88加入《十三聲》跨界對話,9m88與舞者們又唱又跳翻舞稻浪,連觀眾都十分振奮。
池上版十三聲 以天為幕與稻共舞
如同農民是看天吃飯,每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能否順利也要看天,搭在稻浪上的舞台,以天地為幕,藝術節推手台東縣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正賢說,從沒這麼關注每天每小時的天氣變化,尤其初秋天氣陰晴不定,有時晴空萬里也會瞬間烏雲密布。
第1天首演偶遇大雨壓境的緊張,正巧節目中有一段台語的「請神」咒語唸唱,之後,烏雲的縫隙就突然打開了。第2天運氣稍差,雨真的來了,但舞團也不是毫無準備,之前排練時就特別為「雨天版」做了鞋子的試驗,找到一種不會在舞台上滑倒的溯溪鞋,因此,當地面隨雨勢開始變滑,節目只暫停了一下,舞者們穿上鞋子很快便重返舞台演出。
《十三聲》的創作源於鄭宗龍在艋舺的成長體驗,揉雜了老萬華生活文化的五感印象,原來劇場版以五光十色強烈的多媒體影音為舞台背景呈現,到了池上,不僅舞台比室內劇場大很多,舞台背景是四周環繞的雲、山跟稻,還包括飛翔的燕子,以及流動的風,有時有雨攪局,但整體相當順利,雨也成為池上版《十三聲》無可預約的自然風景。
此外,演出者腳板踩地的聲響、呼喊與吟唱,也讓觀眾相當震動,池上鄉長張堯城說,這樣的《十三聲》,在他看來,就是人「七情六慾」最真實的聲音。鄭宗龍則說,無論是在艋舺或在池上,只要是跟人有關的都是七情六慾,但可以在池上這樣的美麗景色裡,跟天、跟山、跟稻溝通,「我覺得很幸福」!
藝術節另一推手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說,「歷經近半年的自主防疫,我們終於能夠回到日常生活,回到美麗的池上,希望每位來到池上的朋友,重新從天地稻海吸收能量,面對疫後的環境,充滿信心與力量。」不過,今年觀眾席次因防疫減半,票券早在啟售1小時內全數售罄,為和更多人分享池上美景和雲門舞蹈,在文化部「藝FUN線上舞台計畫」支持下,現場演出錄影加上幕後花絮的線上版售票演出,將於11月底推出。詳詢(https://cloudgate.kktix.cc/events/f66c8cda)。
秋收冬藏酬神謝天 明華園總團將接力登稻田舞台
由於池上鄉閩南與客家人總數超過6成,居民以宮廟信仰文化為主,每年秋收後,依慣例各宮廟會請戲班演戲酬神,也就是露天搭戲台演出的「收冬戲」。鄉長張堯城提議今年將各宮廟的收冬戲結合擴大演出規模,預計12月在鄉內最大的公廟周圍稻田區架舞台,邀請明華園總團演出。
對此,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表示相當期待。酬神戲又分「扮仙」和「正戲」,「正戲」是演給人看的,就是當天演出的戲碼;而正戲開始前通常會加演一段「扮仙戲」,是給神明看的。「扮仙戲」集生旦淨丑各行當排場盛大,陣容上除了福祿壽三仙會,還有喜神、麻姑、彩神、靈猴獻瑞等,除酬神謝天,還有保佑平安、一整年好運的期許。
明華園總團從老團主時代就特別著重扮仙,因此,每年都是各大型宮廟爭相邀約的對象,這次受邀為池上演出收冬大戲,不僅在地居民有福,稻田上的歌仔戲想必也將引發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