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故宮去年10月驚爆館藏明清時期3件瓷器文物毀損,震驚各界,經故宮修復室人員修復後,終於恢復原來面貌,昨(30)日在正館陳列室首度曝光;3件瓷器也自今日起,與其他書畫、器物共11件文物,於「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展出至6月10日。
故宮典藏近70萬件文物,時間跨度數千年,為守護這些珍貴的人類文明資產,故宮成立全國唯一獨立文物保存修復部門,設置書畫、古籍檔案、器物與織品4大類型修復室,因應不同材質與文物類型提出修復方案。
據故宮歷年修護紀錄統計,至今送修過的陶瓷器就有359件;而去年引發軒然大波的3件瓷器,在《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中,雖只列為一般古物,但因受全民關注,故亦包含在本次「陶瓷修復」單元所展示的5件陶瓷文物之中,分別是〈清 康熙 嬌黃釉綠彩雙龍小碗〉、〈清 康熙 暗龍白裏小黃瓷碗〉及〈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
主責修復者陳澄波表示,3件文物的修復內容不算複雜,可說是日常修復工作的一環,總計耗時約3個月;由於陶瓷文物具有高度審美與工藝價值,保存修護人員以修復技術復原其外觀,藉此增進陶瓷的美學與展示效果。修復後的外觀,粗看看不出破損痕跡,但陳澄波說,若是仔細觀察,透過不同光線、角度,還是可以看到些微不同處。
事實上,3件文物主要是隨「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亮相,展覽分為3個單元,其中「陶瓷修復」單元共5件,除3個碗外,另有〈元 宿州窯 白釉獸耳瓶〉與〈清 嘉慶 綠地花卉紋詩句壺〉,展現修復師如何判別當初的燒造技術,以及釉藥與坯體間的構造和成分,再以專業修復技術與材料,重現其藝術價值和美學內涵。
「科技檢測」單元,展出青銅器〈商代晚期 亞醜方簋〉、漆器〈明 夾紵菩薩像〉、游魚轉心瓶、象牙球等,透過X光透視或斷層掃描影像,剖析展品的材質、內部結構與製作技術,帶領觀者一窺外表無法看見、隱藏於文物內部的祕密,例如轉心瓶轉動的原理,或是象牙球一套24層、層層包疊,令人驚奇的精雕技藝。最後一個單元「書畫修復」,則透過2件絹本畫的裝裱修復,說明不同的裝裱形式與劣化狀況,如何藉由不同的修復思維與方法,達到最好的保護。
「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即日起在北院正館105陳列室展出至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