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慰慈
疫情近3年,改變了老百姓生活中的許多層面,加上氣候在這段時間的不穩定,身邊許多朋友的健康都亮起了紅燈。尤其是許多原本就患有慢性疾病的中年人,主客觀環境的改變下,常會因為「免疫力低下」再度產生身體上的不適,這一點在現階段,我總是提醒自己要特別注意。民生問題裡所謂的柴米油鹽,其實指的不僅僅只是食,還包括了衣、住、行的身心內外平衡。
當氣溫開始回升,就是我回到泳池中運動的時機了。日前赴健身中心活動,泳池裡見一小娃由爸爸陪著在池邊學漂浮。頭埋在水裡的孩子看起來應該有些恐懼,手腳不是太協調,而新手爸心急,小娃頭埋在水裡眼睛看不見,又要顧著腳上的動作,一不當心,嗆了一鼻子水,哇哇大哭起來。頓時,爸爸有些手足無措。我剛好在附近,上前協助哄著小娃,並建議爸爸也許可以先讓孩子戴上蛙鏡,在水裡眼睛看得到就比較不害怕,然後別急著打水,先將全身放鬆了,就能像水母一般漂起來,熟了水性再學技術。
果然小朋友很快就能漂起來,接著手腳並用划水。奶爸遠遠地比了個手勢向我道謝,我微笑還禮,便自顧自地仰著在水裡躺下漂著休息。這種看似無關技能的動作其實都蘊含著不少生活中的哲理,許多參加越野長途泳賽的選手都在疲憊時,用這個方法做途中短暫的休息,恢復消耗的體力。
平日裡,速成與躁進似乎因為世界轉動的速度,成了人們不自覺養成的習慣,更多時候我們關注著自心「想要」,而遺忘了「欲速則不達」的智慧,反而走了更多的冤枉路。朋友問我「怎麼解」,從少年走過青年,青年又再邁入中年,在經歷了大環境無數的變換後,得出的心得是,「不要追趕那些改變,只要接受了,專注在當下,就能平安又自在。」其實生活裡遇險或是有障礙時,也是這個道理。不急著掙扎和對抗,才有辦法思考脫困的能力和機會。人生不是只有衝刺,守成也是相對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