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尾哲也
友人去倫敦旅遊,她老公安排了 Hélène Darroze的結婚紀念日午餐。在那間米其林三星的高檔餐廳裡,桌上擺設了預約時加購的單枝玫瑰花。她問:「這枝多少?」老公說:「折合美金五十。」她一聽,表面鎮定,內心在尖叫。
「可以退掉嗎?」她說。
後來,她將此事當做趣聞告訴我。「奇怪的是,我並不會覺得一個人要價三、四百英鎊的餐點無法接受,也不會覺得一個晚上八百美金的住宿過於奢侈。但一枝五十的玫瑰?不行!」
友人出身於普通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候過著非常節省的日子。高中時手機螢幕裂了,也捨不得換;大學時吃學校自助餐,每天像撈金魚一樣猛撈湯桶裡縹緲的蛋花絲;為了雞腿便當比排骨便當貴十塊錢而陷入天人交戰。
我身邊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過往:節制欲望、克己復禮是從小訓練的本能反應,而去到美國,開始工程師生涯後,那種突如其來的寬裕,反而令人手足無措。對我們而言,各種物欲與價值觀往往得要經歷一段崩毀與再生。但神奇的是,對某些特定物質的依戀,卻深深根著在意識底,像是沒喝孟婆湯就投胎的前世記憶那般。
工程師朋友K君每天只要公司食堂有供應牛肉,就會感到萬分幸福:「有牛肉欸,今天吃好好喔。」雖然以他的收入,大可以自己買牛肉買到三輩子也吃不完。六六則是貪戀球鞋,各種限定款絕版鞋一雙一雙收進鞋櫃。「那是我小時候的夢想,等到現在真的有錢,能夠去實現了,買到手卻反而覺得……沒有那麼快樂了。」但假如問他,是否從此退坑不再買球鞋,他說不。
童年時壓抑的物欲,將以亡魂的形式糾纏我們一生。就算用上再高級的祭品,也超渡不了的。
友人和老公吃到甜點時,下午的陽光正好斜斜地爬上了他們的桌面。玫瑰花在玻璃瓶內兀自盛開。退不掉的。她心裡也知道。現在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欣賞這枝玫瑰,把那五十塊錢的價值,一點一滴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