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摩登生活:台灣建築1949-1983」展,邀請3位建築學者吳光庭、王俊雄與王增榮共同研究策畫,籌備期超過3年,建築設計圖、模型、檔案、影像紀錄等共計超過200件作品,聚焦二次大戰結束後,1949至1983年間的影響台灣建築發展脈絡與生活文化。即日起至6月30日,在北美館展出。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人們的生活和建築具有密切關係,「以建築做為1949-1983年的台灣社會觀景窗,不僅在探討建築形式與建築史,更是從當代角度回望現代的過程中,對於何謂理想的現代生活、以及主體性。因此除了以建築為主題,此次也同步展出北美館豐富的典藏,透過這些典藏跟建築展做一個對話。」
策畫研究之一的王俊雄說明,過往舉辦的展覽大部分是國際建築大師的作品,如今重新回到台灣,透過建築連結文化、歷史、社會的關聯性,並與8間學校師生共同合作,也符合打造一棟建築的概念,「此展的意義在於做社會溝通,讓人透過建築,理解背後的社會性跟時代性。」
展覽由6個子題展開,包含「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非典型」以及「新生活」,揭示台灣在探求現代性的同時,在政治、社會、宗教、藝術、商業等各面向所經歷的融合與碰撞,帶領觀眾探討當時政治社會背景底下,台灣在二戰結束後文化的變遷與多元時代樣貌。展覽詳詢北美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