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田欣雲
清晨6點的埃及初春,凍得人指尖發冷,阿布辛貝神殿外此刻尚稱寧靜,天邊剛泛起一片魚肚白。沒過多久,當浮現河面上的晨曦映照神殿立面,那4尊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Pharaoh Ramses II)石像顏色也隨之變化:從日出前的灰濛濛,到曙光乍現的紅通通,再到7、8點陽光直射時的金燦燦,這延續了3000多年的感動時刻,如今專屬於在阿布辛貝小鎮過夜、晨起來拜訪的遊客眼底。
讚頌法老的功績簿 阿布辛貝神殿
那些住在亞斯文的外國遊客,凌晨4點起早貪黑地趕來,最快也得8點多抵達,屆時阿布辛貝神殿內外處處是遊人拍照、網紅直播,一批批團客圍著導遊,超過5、6種不同語言的解說正同場較勁,這座拉美西斯二世獻給太陽神「拉-荷拉克提(Ra-Horakhty)」的神殿,當下畫風丕變,宛如朝市般喧鬧。此時神殿供奉的神靈和神格化的法老,會因此感到煩躁嗎?我猜其實未必。
為何?細看阿布辛貝神殿巍峨的建築立面,就能察覺端倪:最上頭20幾隻狒狒石刻,正手舞足蹈地讚頌升起的太陽,不吵嗎?20公尺高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腿邊,站著他成群的妻子、兒女們,不鬧嗎?對古埃及八卦稍有認識的旅人們都知道,拉美西斯二世是位長壽又自戀的君王,一生共娶了8位王后、200多位妃子,生下的王子、公主更超過100多位,可以想像每當法老家宴團聚,嘈雜程度應該不輸現在呢!
若見過2021年剛搬新家的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面容(現存於開羅新開的埃及文明國家博物館),就面相學而言,鷹勾鼻、高顴骨說明他主觀意識強、具好勝心、富有創造力,這些性格在阿布辛貝神殿裡都能獲得印證。步入神殿,兩排壯觀柱廊前,又見拉美西斯二世的立像;牆壁上生動的浮雕和壁畫主題,刻滿了他的戰功,比如北牆刻畫著交戰西台人的卡迭石戰役;南牆則描述英勇的拉美西斯二世駕戰車踩踏敵人,勝利凱旋,讓人都快忘了這裡是為太陽神而建。
再往裡走,神殿最深處的聖殿中供奉著4尊神祇,由左至右分別是:造物神「卜塔」(Ptah)、創世神亞圖姆與太陽神拉合併的「亞圖姆-拉」(Atum-Ra)、拉美西斯二世、拉與法老守護神荷魯斯合併的「拉-荷拉克提」。每年2月21日和10月21日,據說分別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登基日,當太陽升起,曙光將射入神殿、穿過長廊,照亮以他為中心的右邊3座神像上,這設計彷彿在昭告天下:看哪!連太陽神都在為我祝賀。不過,神殿因亞斯文高壩建設而搬遷後,日期延後一天,變成每年2月22日和10月22日。
贈予王后的禮物 妮菲塔莉神殿
儘管後宮為他生了這麼多子女,然而得寵的后妃只在少數,能被刻在阿布辛貝神殿立面上的,都是恩寵排行榜上有名的,而最最受寵的王后,愛大興土木的拉美西斯二世還要為她建座華美的神殿,即是與阿布辛貝神殿相隔百步的小神殿:妮菲塔莉神殿。
如果說,阿布辛貝神殿展示了國王果斷殺伐的權威,那獻給女神「哈索爾」(Hathor)和王后妮菲塔莉的妮菲塔莉神殿,則顯現了她的美麗與溫柔。神殿內外裝飾著精美的浮雕,描繪了國王寵后和女神形象,以及獻祭哈索爾的宗教儀式,透過技巧高超且精緻的藝術,表現對於女性形象的理想化和崇拜,關於這點,即使放眼整個古埃及宗教藝術史也十分罕見。
比如妮菲塔莉神殿立面裝飾著那6尊巨像,其中4尊代表拉美西斯二世、2尊代表妮菲塔莉。雖說高度不及阿布辛貝神殿,但王后此刻不再是屈居法老腿邊的小矮人,而是與國王立像等比聳立,展現身為一國之后的威嚴。走進神殿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擁有6根哈索爾女神柱頭廊柱的大廳,哈索爾女神主宰母性、生育、愛情與音樂,神殿牆壁上鐫刻著精美絕倫的浮雕和壁畫,生動地講述了妮菲塔莉祭祀哈索爾、甚至是拉美西斯二世與妮菲塔莉一起祭祀哈索爾的場景,論細緻度可不輸阿布辛貝神殿。
王后手中所獻的睡蓮因夜晚閉合、白天又重新綻放,在古埃及文明象徵生命和重生;太陽圓盤代表創造和光明;而眼睛則是保護和健康的標誌。這些雋永千年的符號,不僅美化了神殿,也賦予宗教和文化上的意涵,諭示溫柔而堅定的哈索爾女神,引領王后和她的子民走向繁盛。
從水中救起的女神之家 菲萊神殿群
拉美西斯二世端坐阿布辛貝神殿聖殿,3000多年來天天欣賞日出實境秀,但其間也斷更過幾年。1960年代因舊水壩不敷使用,埃及要蓋新的亞斯文高壩,付出的代價是阿布辛貝神殿、妮菲塔莉神殿等一系列古蹟被升高的水位淹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是發起「拯救努比亞古蹟國際運動」,費時20年,將諸多神殿石刻分切的分切、拆解的拆解,移到位置更高的地方重組重建。被譽為「尼羅河明珠」的菲萊神殿群,座落在阿布辛貝北方280公里外的亞斯文,原本早已沒入水中,隨著1980年完成搬遷工程因此重見天日。神殿群被移到了附近地勢較高的阿吉勒基亞島(Agilkia Island)上,必須搭船越水才可親近,拯救古蹟運動也宣布大功告成。
菲萊神殿群是上埃及建來獻給愛與魔法的守護女神「伊西絲」(Isis)的。今日接觸這些宗教藝術也好,參觀建築壁畫也罷,想對政教合一的古埃及有更多認識,就不能不了解那些神明之間的愛恨情仇。在神話故事中,伊西絲是歐西里斯的妹妹與妻子,為了找尋丈夫的身體碎片而四處奔走,最終運用智慧和魔法,成功將歐西里斯復活並誕下荷魯斯。
島上神殿群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元素,華麗的柱頭更吸引人駐足端詳。島上建築中最負盛名的,是起建年代可追溯至托勒密時期(約西元前305至前30年)的伊西絲大神廟,其他建築則可追溯到羅馬時期(西元前30至306年),古蹟包括古埃及第三十王朝首任法老建的亭廊、羅馬皇帝蓋的圖拉真亭、哈德良門以及供奉印和闐、奧古斯都和哈索爾的神殿。
伊西絲大神廟牆壁上,用刻工細緻的浮雕描繪了伊西絲尋找丈夫、魔法復活的冒險故事,不僅娓娓道出古埃及人的情感世界,也藉此闡釋他們對於生命循環和宇宙秩序的理解。尼羅河季節性地氾濫,沖刷出肥沃土壤,讓農作物得以生長,這象徵著歐西里斯的死亡與重生帶來的生命力;伊西絲化做一隻鳶在歐西里斯身上飛翔,將生命的種子帶入自己體內,孕育出他們的兒子荷魯斯,也象徵新生命的誕生與尼羅河的滋養。
文明交會的十字路口 象島遺址
與亞斯文鬧區僅一水之隔,尼羅河上的另座島嶼「象島」(Elephantine)古稱「阿布」(Abu),在古埃及語中指「大象」或「象牙」,顧名思義,這裡曾是當時交易象牙、黃金等商品的邊境貿易中心。做為古埃及時代上埃及與下努比亞的分界,埃及第一王朝初期(約西元前3000年)在島上建造了軍事據點,既控制南來北往的貿易路線咽喉,也確立了象島的戰略意義。此後舉凡努比亞人、波斯人、希臘人或羅馬人,都在島上留下過自己的文化印記或建築痕跡。想一探究竟?不妨走一遭小島南部的「阿斯旺博物館」和「象島遺址」。
阿斯旺博物館的主建築,曾是設計亞斯文低壩的英國工程師故居,後轉型為博物館對外開放。造訪當天,藏館正進行整修關閉,僅開放右側附屬空間,展出包含生活器皿、雕像、石碑、木乃伊到石棺,涵蓋前王朝時期到羅馬晚期的各類文物,其中不少還是從被淹沒地區蒐集而來。若嫌看不過癮,穿過園區庭院,後方即是亂石錯落的象島遺址,現場宛如露天考古基地,供奉尼羅河守護神的卡努姆神廟(Khnum Temple),和供奉象島守護女神薩特神廟(Satet Temple)就隱身其間。兩間神廟各有專門用來測量尼羅河水位的「尼羅河測量儀」,儘管建築大多已剩殘跡,卻不難看出古埃及人對尼羅河洪水的崇敬及其對農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