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舞蹈空間舞團邀請編舞家林文中編創新作,《庇護所》從台灣街頭故事尋找到新生的力量。藝術總監平珩昨(30)日邀請團隊進行一段階段性的短演,一種彷彿龍山寺周遭流浪者的訪談環境音加上詠嘆調,結合舞者肢體語彙,像一首城市底層角落的悲歌,將窒息苦悶的心聲轉化成舞,新作將於秋天在很有「庇護所」氣氛的舞蹈空間演出。
對音樂特別有敏感度的林文中,過去也曾多次與舞空合作,但多以恢宏的交響樂在大型劇場展開瑰麗又瀟灑的舞蹈,這次回到小劇場特質的舞空基地,將邀觀眾環坐四周,以最親近的視角觀看舞者所傳達的不同的人生相。
林文中說,一直以來,他對亞洲的躺平族感到好奇,像電影《大象席地而坐》那種小人物故事,因此想到編一個述說「蒼白而徒勞無功」的小品,生活上沒有出路,但精神總要找到寄託,而舞空地下室的表演空間意象,則讓他想到「庇護所」。
誰不想要一個可以棲身的庇護所,有形的庇護所或許還不難找,但可以全然接納與包容的庇護所呢?如同昨天呈現的片段,舞者化身遊民,每個人手持著為天、為家、為被的厚紙板,在類似龍山寺附近的街頭角落,尋找著不屬於自己的棲身之地,有時也互相取暖,或在不經意的聊天裡問對方:「你怎麼會來這裡?」
林文中說,台灣記錄片導演黃庭輔在《4891》中,冷冷記錄貓、狗、神像、遊民、流鶯等等被遺棄的殘障者、病婦,或無事可做的流浪人們,在昏暗天色下伴著寺廟梵音共譜流浪曲。他決定全舞運用《4891》中「無家者」的訪談為背景音效,讓舞者以蒼白的詼諧詮釋邊緣人的身體故事,同時描述社會底層努力生活的悲壯宿命。但在環境音效中,也穿插了一些歌劇女聲,撫慰所有情緒的掙扎。
平珩說,希望社會大眾都能正視與同理社會底層引發的無奈與反思,儘管各有所想,還是要找到一個「庇護所」,想想人生海海,如何編成燦爛的海海人生。10月24至27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