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當代客家徵件展,以「都會客家」為核心,透過策展人張庭嘉的「試探邊界」展,邀集青年藝術家林思皓、張家瑋、廖婉妏、張凱傑等,以客家族群為圓心向外擴展,利用攝影、插畫、訪談記錄、文字,及工作坊等,探討全球化浪潮之下,不同族群在都市中的身分認同是如何消融與建立。即日起至11月3日,在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3樓登場。
張庭嘉表示,認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當用特定物件代表族群的印象,其實也限制認同的想像,他指出,展場中以藍白帆布取代客家花布,便是一例,「族群的自我認同不見得必須依賴特定的指涉,它可以從任何生活物件出發,也是我以生活感打造此展的原因之一。」
展場以建築材料金屬錏打造展間,藉著當代居住環境特色聚焦「邊界」概念。其中,藝術家張家瑋和林思皓更以人類學式的田調訪談10組不同世代的受訪者,透過肖像拍攝與影像裝置,讓觀者實際感受族群認同如何因環境差異而產生變化。
協同策展人張乃予說明,過往客家族群隨時代背景造就出勤奮和節儉的標籤,雖能凸顯客家族群特色,但也容易讓大眾忽視其他特質,「包含客家族群在內,都市中的族群非常多元。每個人的文化認同隨著生活環境有了複合式的改變,尤其網路成為生活一部分,人們的邊界感更加模糊,因此,透過『試探』及『互動』,了解彼此內涵,而確立自己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