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自由副刊.寫作之道:林榮三文學獎二十週年研討會.論文摘錄.4之3】 黃啟峰/新世紀鄉土書寫: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類考察

2024/12/17 05:30

新世紀鄉土書寫: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類考察

◎黃啟峰

在短篇小說得獎作品的主題,包含戰爭、軍營、科幻、青春啟蒙、同志、女性、鄉土、性欲、死亡、創傷、政治、婚姻、家族、中老年、原住民、外籍移工、懸疑推理、海洋議題等等,顯現參賽者透過文學獎不斷挑戰實驗的精神與擴大書寫疆界的企圖心。以第一屆為例,科幻與性是當中特別受到關注的議題,第二屆開始得獎作品的主題則逐漸發散為各類不同的題材,或聚焦於現代主義以來在各種家族與愛侶間對內在自我的探索,或聚焦於呈現歷史與鄉土面向的社會刻畫,連結各種時代下的社會議題,與夾雜後現代、後殖民與魔幻寫實等等的小說技法,形成意義繁複的小說內涵。在這些作品當中,「鄉土文學」是屢次被評審提及在得獎作品中特別值得關注的主題,也是林榮三文學獎一直以來被提及的特色,如第七屆的評審平路提及《自由時報》的文學獎,一直有書寫鄉土的傳統,楊照也多次提及林榮三文學獎的最大成就即為推動新鄉土小說的發展,朱天心(第七屆)、鄭樹森(第八屆)、林黛嫚(第九屆)、賴香吟(第十屆)也先後在不同屆數不約而同地提及鄉土題材在《自由時報》文學獎中所占比例較高的狀況。由此可見,透過短篇小說獎的鄉土文學題材作品做為聚焦對象,應對於探索新世紀後台灣鄉土書寫的小說風貌有其相當的參考性。

台灣戰後的鄉土小說作品,以六、七○年代黃春明、王禎和、陳映真等人的作品為代表,一直到楊青矗、王拓、李喬、宋澤萊等後繼的作家,共同標榜對在地鄉鎮寫實面向的描寫,對社會中弱勢的小人物的關懷,與對當時代社會現象的針砭,是一種嚴肅的理想主義,且兼具知識分子觀看位置的淑世情懷。然鄉土文學論戰以後,八○年代鄉土文學原先標榜的在地題材,已被廣泛融進台灣文學的基本元素,同時都市文學與魔幻寫實作品席捲而來,鄉土文學其後的發展也在新世紀後逐漸受到論者的關注與討論,關於台灣文壇新鄉土與後鄉土的內涵,也逐漸在學界受到關注與討論,以2007年周芬伶〈歷史感與再現:後鄉土小說的主體建構〉觀察,其所界定的後鄉土小說,分界點以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為基準,有時間之後,也有城市鄉鎮形態的變化之別;而新鄉土則以解嚴的時間點,與後設、魔幻寫實手法的採用相關,新鄉土的開創者是採用上述兩種寫作手法表現鄉土的宋澤萊與李喬,其特別強調新鄉土在再現歷史感的部分,包含九○年代以後的舞鶴、施叔青、李昂、陳映真、施明正、田雅各、童偉格等人,周芬伶所談的新鄉土作家現象與九○年代以來小說界重寫各種小寫歷史的風潮有關,主要聚焦於六、七○年代崛起的作家在解嚴後作品主題風格的變化。2008年范銘如的〈後鄉土小說初探〉所觀察到的後鄉土小說,則是聚焦於九○年代後年輕世代作家鄉土書寫的變化,是受到各種後結構思潮影響下所產生的台灣鄉土再想像的產品,寫實性的模糊、地方性特色的強調,與迎合主導文化的主流論述是其特色,其舉例的作家包含袁哲生、童偉格、陳淑瑤、廖鴻基、吳豐秋、甘耀明、夏曼.藍波安等人,其時間斷點為九○年代中期以降,討論的對象也多屬於九○年代後崛起的作家群的作品特色,二者談的後鄉土在世代上有相當的落差,周著眼於解嚴後作家對歷史重寫的企圖,范則更強調世紀之交各種主導文化對作家的影響。2014年陳惠齡的〈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異〉直接以1965年以後出生者所書寫的「鄉土地誌文類」作品為範圍,從新鄉土、魔幻鄉土,再到科幻鄉土,其主要討論的作家群世代相近於范文,但將世代更加聚焦於六年級以降作家的作品,其觀察到這群新銳作家「圍繞一系列意象和觀念而形成,類乎一種想像性的藝術國度」,「個人化的體驗」的書寫出發點,也無形中造成書寫者與讀者之間較難踰越的鴻溝。從上述論者可知,新鄉土的小說風潮可謂方興未艾,其一方面承繼了鄉土文學運動以來的寫實書寫傳統,與對地方感元素的認知與運用,另一方面也呈現了不同世代與時代影響下,小說中鄉土意識的社會責任與個人感知之間的此消彼長現象,在2005年後培養諸多新銳小說家的林榮三文學獎平台,觀察當中的鄉土文學風貌,是了解台灣新世紀之後,對後續鄉土文學發展的重要觀察指標。因此本文擬以第一屆至第十九屆的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的得獎作品為研究範圍,分別從不同世代群挑選代表性的鄉土文學主題作品做考察,希望從中梳理出新世紀後台灣鄉土書寫的內涵與特色。●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