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蕭福松
人在遭遇挫折失敗、失意落魄的時候,最易產生憤懣不滿、怨天尤人的情緒,怨這個怪那個,不是老天不賞臉,就是有人故意作梗,反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都沒錯。
歷史上最典型的案例,當屬楚漢相爭時,項羽被韓信大軍圍困在垓下,之後突圍至烏江畔。船家要渡他過江,項羽自認無臉見江東父老,婉拒船家好意,拔劍自刎前,仰天長嘆:「非戰之罪,天亡我也!」項羽不認為自己不會打仗,而是老天不成全他。
「非戰之罪」實際上就是一種卸責心理,意思是並非我能力不好、不會打仗,而是因為種種的原因。人有「非戰之罪」的心理其實很正常,無非是想把失敗的責任歸咎於外部因素,如此一來,可減輕內心的不安和自責感,就不會讓自己一直處於「悔恨愧疚」、「自怨自艾」的情境中。
小賴感覺主管最近似乎老找他麻煩,不是指責他報表數字不對,就是罵他公文打錯字。小賴覺得很冤枉,他準時上班,工作也很認真,數字弄錯是一時眼花,公文打錯字,「公假」變「公祭」,是注音ㄚ沒跳出來,是電腦問題,他又不是故意的。
他覺得應該是快年底了,主管不想給他考績甲等,所以故意找碴。然而,小賴沒察覺到的是,他雖然準時上班,工作卻經常丟三落四,平時也一副心不在焉、神經少一條樣子。
人最大的盲點,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總以為自己最好、最優秀、最認真的,卻沒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一遇到挫敗或指責,出於防衛本能,忙不迭地找理由,把責任往外推,就像考試作弊的學生,不認為作弊是不對的,反牽拖老師題目出太難,要不就是運氣不好,有讀的沒出,沒讀的偏出。
生活、工作甚至愛情,不可能樣樣都能稱心如意,總會有失意、失敗、失望的時候,明事理的人會透過省思,檢討自己的不是,改正自己的缺點,設法扭轉劣勢;不明事理的人則怪出身不好沒背景、命運多舛、時運不濟、老闆沒眼光、小人多……怪東怪西,就是沒怪自己。
一名頂大畢業生至大企業應徵工作,面試當天他穿著T恤、破洞牛仔褲,鬍子也沒刮,面談時,他侃侃而談充滿自信。但他沒被錄取,覺得很意外,以他名校光環加上在校優異成績,不可能不錄取,懷疑甄選不公。他提出異議,人事部經理回覆他:「我們要的是工作夥伴,不是個人英雄。」
有些人條件好能力強,但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既不謙虛也不知輕重,注定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人貴自知」,必須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也會有失慮犯錯的時候,重要的是,在遇到挫折失敗時,能坦然面對,懂得虛心檢討,而不是把過錯、責任推給別人,尤其不要拿「非戰之罪」當卸責、文過飾非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