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凱喬
打小在南部就時常跟著家人走訪寺廟、持香禮拜,即便是長大離開家、獨自在台北生活,也依然會找時間去各廟宇走動,有時是祈福消災,有時為了問事解惑……雖然不到精神寄託的程度,但對於那種「慎重以對」的儀式感,以及「真實面對內心」的過程,始終讓我感到踏實。知道在宇宙某處,有那麼一位仁慈又強大的存在,傾聽著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症,是一件多麼令人心安的事。
搬來美國第五年了,前兩年因疫情關係無法返台,整整兩年沒去寺廟拜拜,雖然也沒特別需要解惑或開示的事,但總覺得心裡某處空空的。於是我開始上網搜尋居住地附近、矽谷灣區的寺廟;本不抱任何期待,但沒想到,還真被我找到一間珍貴的「媽祖廟」,而且地點就在舊金山的唐人街。
不僅如此,這間媽祖廟還是從台灣北港朝天宮來的媽祖分靈,得知此資訊實在興奮,趕緊找了一天宜祭祀的好日子,帶著鮮花水果,與老公驅車前往舊金山。原以為會看到如台灣媽祖廟那般的氣派宏偉,然而,映入眼簾的,反倒比較像是某個隱身在巷弄間的祕密店家,只屬於熟門熟路的香客,沒有金碧輝煌的牌樓,沒有香火鼎盛的人潮,只有樓前數串垂吊的紅燈籠,及牆上典雅的復古壁磚。
更有意思的是,廟門口不僅安置著鐵柵門,而且還上了鎖(推測是因當地治安問題的關係),得呼叫裡面的人員幫忙開鎖才能進去,一度讓我以為是不是搞錯了地點──初次的美國媽祖廟體驗,就被這迥異於台灣廟宇的「周邊氛圍」給震撼到,一種既親切、又陌生的另類「文化衝擊」襲來,好在我隨即就能同理且適應,畢竟要在這鯊魚池般的一級城市中戰戰兢兢地生存,不得不鍛鍊出足夠的韌性與應變力,選擇落腳於此的廟方,想必更是如此。
另一處位於矽谷南灣的聖荷西「寶華禪寺」,我則曾在去年春節的大年初一時探訪,當天景象也甚是有趣──除了有眾多說著粵語的信徒之外,還可以看到許多身穿華麗傳統服飾的越南人,即便沒有著傳統服飾的,也幾乎人人盛裝打扮,高調得像是參加什麼嘉年華;雖知曉佛教在越南也是主要信仰之一,但卻從未想過他們的新年祈福是這樣的呈現方式,讓我不禁好奇,若在越南當地,過年的寺廟祭拜,民眾是否也如此隆重?又或許,這樣的氛圍其實是在異鄉文化交融之下、逐漸演變而來的獨特面貌?
在我看來,生活在這強者生存的國度及城市,每個人都努力著以自己的方式尋覓庇護。人們從陌生的時空裡尋找與家鄉的連結、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尋得難能的熟悉,縱使它有可能與你既有的認知不盡相同,但那份對安心與踏實的追求,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