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俊隆
每個人參與運動的動機不全是為了獲勝,更可能純粹是興趣、好玩,如何讓一個人參與一項運動或對任何興趣持之以恆,保護他們的動機(初衷)是至要關鍵。
近日看到兩則新聞與這議題相關,內容是完全相反的對比。HBL高中籃球聯賽一直是我認為台灣最好看的籃球比賽,關鍵在於學生球員為了「一生只有一次HBL」的榮耀義無反顧、全力以赴的拚戰精神,每每輸球後,球員淚灑球場的畫面,與日本甲子園球員輸球後,邊哭邊挖沙回家紀念的場景一樣令人動容。今年南山高中在冠軍賽衛冕失利,隨後看到媒體斗大標題寫著「去年還是球隊奪冠功臣!黃瀚陞被教練點名是落敗主因 賽後哽咽發聲,哭紅了雙眼」當下驚訝萬分,不確定教練實際發言為何,但直接點名某球員、且已泣不成聲的學生是「戰犯」,極不適當。若此為真,正點出台灣運動教育,其他像是棒球等亦然,教練、學校只為成績,而輕忽保護球員對打球的興趣,以及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另一則對比的新聞標題,是關於12強賽後爆紅,在美國大學念書打球的林家正專訪,媒體標題寫著「在美國,學生身分擺在運動員前面:美式教育如何幫助林家正成為心靈捕手?」完全對比出美式學生球員的教育,與台灣運動教育完全不同之處。在運動心理學極為重要的「成就目標理論」中,為了保護運動員的參與動機,有了所謂的TARGET標靶策略,其中的recognization(認同)指出──對運動員進步給予認同及肯定;著重選手的「自我價值」。當選手失去自我價值認同,其參與動機很可能就此被減弱消滅。這正是我認為該則HBL新聞反應出的台灣運動教育隱憂所在。
輸贏不是一切,雖然可以獲勝更加開心,但每個人的初心,都不會是為了贏而參與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