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搜尋

【自由副刊】 伊森/沒有教養的飛機 - 2之1

2025/04/10 05:30

圖◎SHIANGCC圖◎SHIANGCC

◎伊森 圖◎SHIANGCC

十幾年前的一趟歐洲航班,抵站後旅客魚貫離機,有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說想參觀駕駛艙,空服員便把他帶到飛機前面來。當時保安規定沒那麼嚴格,我也無防人之心,年輕人探頭探腦,拍了兩張照片,說聲好酷就下機。身旁的資深機長叨念我,要是這孩子把照片傳出去,惹來不必要麻煩怎麼辦。我點頭受教,引以為戒,從此登機前後再也不讓旅客輕易接近駕駛艙;然而這件小事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那年輕人旅歐的目的――他要到波蘭念醫學院。

不只是波蘭,留學西班牙、菲律賓、捷克、匈牙利等國學醫的,被統稱為「波波醫師」。這個族群據說未能在台灣考取醫學系,轉進他國取得學歷後,不用實習就直接參加國考,造成不少爭議;近來又因醫療疏失導致病患過世,更引發社會譁然。台灣多數醫院的官網,都會詳細列出醫師的學經歷,病患掛號前可自行參觀比較。據說波波醫師常以英文學歷含糊帶過,網路上有人獵巫式列出全台波波醫師一覽表,供擔心的民眾參考。

我曾有過一次不甚愉快的就診經驗。小腿邊上長了個沒有感覺的微腫塊,教學醫院門診主治判斷是無關緊要的脂肪瘤,當場割掉即可。換個房間,殺雞不用牛刀,實際操刀的是住院醫師,一小針局部麻醉打入後,小醫生與小護士邊談天,邊下刀在我的小腿上。由於病患本人是完全清醒的,活生生演成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窘境。小醫生小護士旁若無人,談笑一字一句不漏鑽入耳中,我插嘴也不是,不插嘴也不是。只好掏出隨身小文庫來讀,掩飾心中忐忑,假裝成刮骨療傷的從容。縫了五、六針,十天半月拆線,數月後病灶恢復,卻留下明顯疤痕;幾年後這塊皮膚依然敏感,手一碰就刺痛。整件事情客觀回溯,動刀時小醫生與小護士聊笑,割出疤痕都不算太重要,但術後遺留的那股刺痛感伴隨餘生,不禁讓人質疑這件工作本身沒做好,是否不夠專業。

我經常在想,病人將性命交給醫師,憂心的掛號前會打聽名聲,細細檢視醫師學經歷,都還不見得碰到適合的良醫;一樣是把性命交給別人,搭飛機的旅客似乎無法得知飛行員的學經歷,多方比較後再決定要不要搭。醫學院七年的嚴格訓練出來,也還只是住院醫師,美國更規定學士後才能習醫,成熟的醫師要十幾年養成。那麼,一手抓幾百條人命的飛行員需要什麼學歷?說到底,學歷這件事到底重不重要?

有次機緣巧合,我見到上百個現役飛行員的點校召名冊,在「退伍前職級」的欄位中,空軍轉民航的至少是上尉;晚點除役的,中校、上校都有。純民航出身的都是大專或研究所畢,義務役退伍不是預官少尉就是下士班長,那張表中獨獨只有一人是上兵。後來有次我跟這位「前上兵」一起飛,駕艙中全程對話為英語夾台語,頗為愉悅。談起經歷,他自述少也鄙賤,高職畢業後本在摩托車行當黑手,後來想學飛行才去補英文,也把學歷弄到專科畢業。至於他工作表現怎麼樣?這位「前上兵」下班時間滿口檳榔,頭髮染淡黃,就如同一般路邊的台灣大叔,毫無起眼之處;而機長一職也確實不靠相貌話術謀生,平日藏在駕駛艙防爆門內,更不用與乘客打照面。前上兵的技術、知識都充足,飛得又好又敬業,是位我願意買票當乘客,安心搭他飛機的稱職機長。

普遍都說學歷不是一切,但沒有學歷萬萬不能,所有工作都有明文學歷要求。在台灣的航空公司內,要當飛行員得大專畢業,某些地勤職缺更要求到研究所以上,學歷無疑是華人社會中,人人都意識到,卻人人都無法擺脫的桎梏枷鎖。反倒是外籍同事們,有些年紀很輕就升任機長,大部分國家對民航飛行員並無特殊學歷要求,多數人高中畢業就學飛,不到三十歲就已是隻飛遍全世界的老鳥。

稍微岔開學歷的話題。因為興趣關係,多年前我報名過幾次日本語能力試驗,每回都沒什麼準備,純粹只是想裸試自己當下的日語程度。我觀察到參加此檢定的,多是日文科的同學,拿一紙證明未來謀職用;私心猜想日文系讀的是文學,除非要留學申請學校,反不那麼重視這測驗。幾次走進台大師大的教室,很少有我這般單刀赴會的中年人,由於沒有壓力,非但沒受到劍拔弩張的考場氣氛影響,還能有餘裕去享受試驗本身的題目。檢定考常選讀時事、新聞或摘錄書籍文章,作者又有獨自觀點,答案難猜,得從本文中梳理出。

曾見過一篇文章談「教養」,命題說道:如果你說一個人算數不好,或國文不佳,是對這人的部分否定;如果你說一個人「教養」不好,那就是對此人的全盤否定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精確格式、辯證討論、反覆實驗、教授口試,最後發表在期刊上,接受全世界的檢視。因此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教養,該人在以科學方法做學問的過程中,養成了客觀看待事物的態度。

那反過來說,低學歷的人就沒有教養嗎?

如果有個高中生,他就學過程中在壽司店兼職打工,畢業後正式成為學徒,從擦桌子、端茶開始做起;接著他可以負責洗米,做簡單的員工餐。壽司界的俗語說:「煮飯三年,拌醋飯五年,握壽司一輩子。」他時時刻刻接受師兄弟的嚴厲檢視、饕客挑剔的嘴巴,十年後,未滿三十歲的關口將太站在板前,一夫當關,他被訓練成能獨立思考客製化菜單,端出十貫全席套餐的「一人前」壽司師傅,你會說他沒教養嗎?

這種養成過程,事實上與做博士論文並無二致。

閱讀測驗出了四題,題目與答案我早已忘記,這篇文章對於中文母語背景的受驗者來說,是明顯的陷阱題。日語中「教養」兩個漢字與中文意義些許不同,比較像養成習慣、日積月累習得知識與技能;硬要翻譯可說是通識教育,或者中文所講的「素養」二字。日本的書店內常有一區名為「教養新書」,這類書的標題可能是:名畫鑑賞法、高爾夫鐵桿精進術、航空管制入門、荒木飛呂彥的漫畫惡角創作法、論語與算盤……內容百花齊放,一本等於一門通識課。日本語測驗的對象畢竟是外國人,即使考完也是個通過點,只會更彰顯不足之處。而我內心常年的恐懼,極度怕跟不上時代,逛書店時總是在這區駐足良久,就像溺水者抓稻草般,深怕自己教養不足。

古希臘時期提倡博雅教育(Liberal Arts),認為一個自由的人類,應該要修習三學四術共七門科目,前三學為文法學、修辭學以及邏輯;後四術為算數、幾何學、天文學以及音樂。相對於西方文明,中國古代則有禮、樂、射、御、書、數,稱之六藝。兩相比較,共同科目是作文、音樂與數學,東方的「禮」多少與西方的天文學有關,朝廷的行事曆要靠星相決定;中國還多了「射」跟「御」,可說是體育課的範疇了。古代多文盲,學習文字是貴族階級的特權,素養一詞的英語為literacy,能識字就被視為有素養;到了近世,又把素養稱為 competence,指的是能力,多半為工作上的職能。無論是古希臘的自由七藝或中國的六藝,都屬於全人教育,內容涵蓋哲學與邏輯,在現代分科精細的教育體制下,這些知識無法直接應用,很容易被認為是無用的學程。然而美國大學中,有種學校直接被分類為Liberal Arts Colleges,不教專科,著重通識全人教育。例如位於波士頓近郊的威爾斯利學院,畢業校友有希拉蕊、宋美齡等名人,威爾斯利就屬於這種只教「無用之用」的大學。

最近我上國教署的宣導網站,瀏覽目前台灣社會熱門討論的108課綱。政府官網開宗明義寫道:要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又解釋:素養代表「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

此宗旨高尚,與博雅教育的七藝或中國古代六藝不謀而合,也和現代民航飛行員的養成一模一樣,宛如世界的真理。知識、能力與態度,英俗語說「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Your attitude determines your altitude。工作態度是最重要的,因此三項中,我們總是這樣記:ASK,不懂就問,態度(Attitude)、能力(Skill)與知識(Knowledge),ASK,態度要放最前面。

除了教育界相關人士外,大部分關心108課綱的是家長或學生,目的是為了理解考試方式――也就是為了進學。教改三十年,學者專家聚焦於升學制度的公平性、理盛文衰、大學倒閉、文言文刪減、補救教育等等,多止步於把學生送入學校得到文憑為止。與我息息相關的,卻是學生出社會後的大部分人生,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若學校是工廠,學生是產品,在職場上與這些「產品」共處的社會前輩,就是使用者。(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