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耀堂
編輯室報告
詩人羅葉(1965-2010),年輕時以詩筆關懷本土議題,曾多次投入學運。2002年起,參與宜蘭羅東「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辦校、教學,定居宜蘭。
去年以〈在國小圖書館〉一詩,獲本報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遺憾的是,今年1月17日凌晨,因腎臟疾病併發症辭世,並將於明日下午1時30分,在宜蘭羅東壽園禮廳舉行公祭。
今日刊出林耀堂、許銘義追憶文字,以向羅葉致意。
我不是羅葉的老朋友,也不算新朋友,卻是有機緣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與他見到面的朋友。因此在日前報上看到他病逝的消息時,格外感到震驚及哀傷。會面的當時,看他身體雖然消瘦,精神卻頗爽朗,雖然一週要洗腎三次,但像這樣的人,生命再延續個十幾年的情況也常有的啊!為什麼他說走就走,戛然而止,像一首未完成的詩。
2009年的11月,羅葉得到《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在得獎感言上提到他近年來都在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工作。循著這條線索我聯絡到羅葉,並且和他約好11月12日在台大醫院見面。多年不見,羅葉更瘦了,腹部則膨大著,講話的速度一貫地慢,用詞簡約,不講話的時候嘴角有些歪斜,是腦部開刀的後遺症,卻也很像他性格裡對某些世事不贊同不妥協的表情。
未受病痛削弱的熱情
我認識羅葉是因為我的「遇見詩人」個展,我繪寫了四十一位台灣詩人的容顏。詩人吳晟先生十分推崇羅葉的才華,透過他的介紹我才認識羅葉。羅葉也慨然接受我的邀請,成為我繪寫的對象之一。之後我們又有幾次聚會,從他的言談中我感受到他耿直不隨俗的性格,後來再細讀他的作品,卻覺得他的社會批判力雖強,卻不尖刻激憤,反而有濃重的詼諧悲憫,是置身度外的角度,但有著設身處地的溫度。就像我今日再見到的他,早已脫離「學運世代」及「新聞人」的符號,但骨子裡對社會理想的企求仍在續航,雖然病痛削弱了他大量的體能,卻沒有消減他內在的意志和熱情。他返回宜蘭家鄉從事教改,可說是這一代高喊「本土化」的文化人最真誠的行動了。
我請問他有關慈心華德福學校的事。這些年他被延請到宜蘭籌辦這所學校,懷抱著教育的理想,寫了很多公文,和地方政府周旋很久,學校創立後他先做行政工作,同時教高年級作文,這一兩年來才專任圖書館館長,也才得空開始再蘊蓄寫作的能量,得大獎的詩作〈在國小的圖書館〉,正是他近來生活的寫照、心情的結晶。
我聽他描述著一所不考試、男生要學編織、女生也要學工事、五育均衡且注重生態之美的學校,感到十分嚮往。近來我積極注意體制外的中學,想為我的兩個兒子尋找理想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羅葉還沒有結婚生子,卻替他人的子女鋪設了一條受教的路徑。我心想他還不老,而且他也在羅東買了房子,有長久居留之心。這次他領了《自由時報》的獎金,還表白了想「買一個石頭」給心愛的女孩,情感也有了歸屬,看在我這老大哥的眼裡,覺得這才是他人生的另一個開始,一點也不覺得他的病有什麼可憂的。
手繪紫藤花為詩人送行
2009年11月17日,我開車載著全家去慈心華德福學校參觀。這是個沒有圍牆的學校,保留著濕地生態、水車及原住民的茅屋。羅葉領著我和我太太繞校一周參觀,他指著爬滿紫藤的教室大樓說,夏天的時候,你們應該再來看看,紫藤花開到驚人的程度,串串垂掛下來,一片花海,蔚為奇景。他又帶我們上二樓他管理的圖書館。我總算見到〈在國小圖書館〉這首詩的現場,這個小而美的圖書館,有木質地板、柔軟沙發,採光明亮,窗外有山景,羅葉指著一大片空地說,未來那裡可能會蓋豪華別墅,但目前的景觀尚無遮蔽。羅葉指引我看目前館內美術類的書籍。我想,當小朋友們沒來借書時,這裡簡直就像羅葉的個人書房一樣靜謐溫雅。羅葉在這裡韜光養晦,薰染小朋友的天真活力,慢速地活著,也漸漸啟動再創作的欲望。我欣喜地想著,以後來宜蘭,又多了一位朋友可找了,也許再請他讓我畫一次像,背景是校園裡多到驚人的紫藤花;也可以他來寫詩,我來畫花,一起來呈現台灣花的美……
然而冬天還沒過完,詩人竟以猝不及防的速度告別人間。我難以置信,心中一片蒼茫。來不及履行今夏的紫藤花之約,詩人,請讓我以手畫的紫藤花,為你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