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異地保存古蹟石碑 桃文史工作者轟:文資保存如笑話

2022/07/07 19:02

大平橋捐題碑風化嚴重,文化局有意異地重建,引發地方文史工作者、民代反彈。(徐鳳園提供)

〔記者許倬勛/桃園報導〕桃園市歷史建築龍潭區「大平紅橋」,2019年起陸續有基座龜裂、紅磚剝落等問題,市府文化局去年11月封橋修繕迄今,期間發現捐題碑碣風化嚴重,有意在原地立新碑、將舊碑移置龍潭圖書館展示,消息傳出造成當地文史工作者、民代強烈反彈,認為異地保存會讓歷史風貌全失,痛批公部門此舉荒謬,令「文資保存」淪笑話,要求重啟文資審議。

對此文化局文化設施科長沈建忠表示,近期會將文史工作者與當地民代、民眾意見轉述,建議文資審議委員調整為原地留存,並再邀集文資委員現勘,評估妥適的修繕及保存方式。

大平紅橋建於1923年(日治大正12年),橫跨今龍潭區大平里打鐵坑溪,建橋師傅在石灰膏裡摻入糯米水加強結構,所以又名「糯米橋」,早期肩負聯絡大平、三坑2地重責,具台灣發展史、客家文化特質,2003年登錄為桃市歷史建築。

「捐題碑是當年鄉紳出錢出力的痕跡,等同紅橋身分證,怎能分離?」龍潭當地3名市議員劉熒隆、徐玉樹、林昭賢一致反對遷移舊碑,痛批文資審議不顧地方意見,文化局也未盡蒐集民意之責,放任歷史現場遭移花接木,提出嚴正抗議。

龍潭導覽協會理事長徐鳳園不滿表示,文資保存的價值與原則是現地保存,他舉例,全國有許多戶外碑碣,風化破損比大平橋碑更嚴重仍矗立原處,像龍潭開庄伯公碑、貢寮虎字碑、八通關古道石碑,多是斷碑殘碣,但古蹟之所以為古蹟,就是「雖斑駁猶在」,紅橋未垮又何必移置捐題碑,此舉不但失去整修紅橋的意義,更讓「文資保存」4字貽笑大方。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