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第十八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現代生活剪影
現代生活剪影
第十八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22年10月5日下午2時半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石曉楓、李志薔、林黛嫚、陳義芝、鍾怡雯(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謝麗笙 攝影:陳奕全
會議開始,基金會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四百三十一件來稿,由言叔夏、陳允元;黃信恩、劉梓潔;神小風、楊富閔等六位委員分三組進行初審,選出四十一篇作品進入複審。初審委員得以不限篇數,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於複審時參與計票。再由王盛弘、張惠菁、黃麗群等三位複審委員,選出十五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推舉陳義芝擔任會議主席,並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林黛嫚:每次評審此獎,都能看到題材多元、風格獨特的作品,跟地方文學獎或校園文學獎相較,參賽者的理想和水準總是比較高遠。從這批作品可以觀察到幾個現象:首先,世代差異非常明顯,他們的生活、對於生活的想法跟我們很不一樣。第二,我注意到階級,比如財富的階級,為了向上流動,想盡各種辦法,無論透過知識或其他方式。我們那個年代當然也有階級,可是流動方式不太一樣,這也有世代差異。此外,外文系的寫作風格似乎又成為一個主流,從白先勇那個年代即是外文系現代主義風格引領風騷,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是中文系的人寫作較突出,不曉得是否未來又將有改變?
李志薔:看決審作品是很愉快的閱讀經驗,每篇都有基本的水準,題材切入點也特殊。世代階級之外,另一明顯的是,寫情欲跟網路的散文特別多,尤其是性的啟蒙史、成長史……很可能是新一世代寫作者取材的確跟之前不同。另外,因為網路已成為大家社交與實際生活的一環,也真正落實在文學裡,我猜想,透過網路發展出來的人際關係的主題,未來應該也會愈來愈多。
鍾怡雯:這次題材非常多元。毫無意外有幾篇寫疫情,但沒有完全聚焦在疫情,讀來滿驚豔的。因為疫情其實也三年了,文中加上親情、死亡等其他元素。「病」當然也還是另一個主題,比如憂鬱症。此外,散文跟生活關係很密切,網路之下人的生活、想法,以及人與人關係的轉變,也可以從這次的作品裡看見。這批作品程度很接近,只要稍微有個差池,結果就可能不同。很難選,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經驗。
石曉楓:這是一批很好看的作品,題材多元,有對疫情的回應,在城市邊緣的掙扎,親情的糾葛,最多的是成長記事:被霸凌的經驗,自我身分的迷惘,身體情欲的探索等。好看的原因在於很有細節,也觸及對生命或生存的思考。我最後的取捨標準:第一,題材可小,但要挖得夠深,有些作品還沒有抵達應有的深度,有點可惜。第二,因為會觸及到存在、生命的問題,作者會不小心跑出來說教,對此我很敏感。再來,情緒表達的收放是很微妙的,包括整體文氣和節奏,不同作品有不同表現,我會從這些細微之處觀察其成熟度。總之,這些作者都掌握了好題材,不應該辜負這些題材;我也覺得還好有此獎,現在很少看到一批這麼高水準的作品。
陳義芝:十五篇作品,好看的文章真不少,都是平常看不到的,這也是辦文學獎的意義:高手競爭,把創作潛力逼出來。我評選散文會看語言語法,要特別,但必須自然,是否很刻意地作文、失真地表現,是否為了創造戲劇性而過度渲染,使得筆觸套式地誇張;當然也看所描寫的人情合不合理,如果不合常理,是否有特別的說法,或該描寫而沒有描寫、該深入而沒有深入。同時我也思考,寫作到底是為了什麼?文學作品如果是文化的標誌,那它是要傳輸出去的,不是只給這一個時代看的。因此,作品也不能只療癒自己,關心自己,它雖然可以打開自己的傷口,但一定要有意義,而且要看作者是如何看待這個傷口,如何痊癒,這樣的意涵才有參考價值。做為一個讀者,我通常也就是在這樣的閱讀中,找到我能夠印證的,能夠驚奇的,最終希望能夠打開眼界。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每人不分名次,圈選四篇,結果如下:
四票作品
〈結冰、解渴、排水、沖洗〉(石曉楓、李志薔、林黛嫚、陳義芝)
〈我與施女士的病〉(石曉楓、李志薔、陳義芝、鍾怡雯)
二票作品
〈鎖碼補習班〉(石曉楓、鍾怡雯)
〈人體模特兒、神韻的物理規律與疤痕海豚〉(石曉楓、林黛嫚)
〈偷鞋〉(李志薔、林黛嫚)
〈在場〉(李志薔、林黛嫚)
〈鴿籠〉(陳義芝、鍾怡雯)
〈安全社交距離〉(陳義芝、鍾怡雯)
○票作品
〈與水共存〉、〈塑膠袋仔〉、〈遺事〉、〈一夜般若〉、〈黑盒子〉、〈房間野裸〉、〈潮濕〉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二票以上作品討論優、缺點。
二票作品
〈鎖碼補習班〉
石曉楓:這篇跟〈黑盒子〉題材接近,把對性的模糊辨識,青春期男性賀爾蒙的躁動寫得很傳神。用補習班解數學題的概念穿插,隱隱約約暗喻也是在解成長的題,表達的層次多了一些,但還是太戲劇化了,忽然就在鎖碼頻道看到補習班同學,轉折有點突兀。
鍾怡雯:此篇敘事很有條理,文字也節制帶感情。裡面有好幾個主題,除了隱約可見他父母情感有問題,同學之間的感情,再加上補教文化的細節,也有性的啟蒙……很有場景感,但有些地方主從應該要再稍微調配一下。
李志薔:對男生而言,這是奇特的成長印記,我們小時候可能多少有這種小地方的補習班經歷。文中這個補習班還滿傳奇的,閱讀時很吸引,因為有窺奇樂趣。優點我都同意,有兩個原因讓我沒有選它:一,一個未成年國中生成為鎖碼頻道的主角,而沒有後續效應,我沒有被說服,因為這種事是非常重大的。二,結局戛然而止,餘韻是好事,可是對敘述者而言,從成年人角度寫一段這麼奇特的生命經驗,不可能對過往沒有思考。同樣狀況在〈偷鞋〉就處理得很好。
陳義芝:情節流於套式。作者可能蒐集了一些資料來寫,因此不太真實。看見同學出現在鎖碼頻道是其一,另一個困惑是,「長大之後」是多久之後?是高中?大學生?他的名字竟然都還貼在當年補習班榜單上?這怎麼可能。從這裡也可以讀到刻意製造的痕跡。
〈人體模特兒、神韻的物理規律與疤痕海豚〉
林黛嫚:這篇寫一種層層疊疊的創傷,從小時候父母情感裂痕,到她擔任人體模特兒所見,還有成長中的情感遭遇。作者描述模特兒工作的細節深刻,既有陌生感,又能貼近神髓。此篇以外文系腔調,套入她自身閱讀經驗,文字上產生一種有趣的「隔閡」。有些地方的連結稍嫌鬆散,但最後以「疤痕海豚」比喻自己的創傷如何在裸體中呈現,是很吸引人的一篇。
石曉楓:這篇談被凝視和內在的自我凝視。人體模特兒是很新鮮陌生的場域。她不甘自己只是素材/介質/一種仿冒的情感,她想要談情緒和生命,這就投射到「神韻」,而且不是透過她自己──一個被凝視的他者──去談,轉而寫如何從另一幅畫中的女性臉上看到一種憤怒。這一段移情作用很精采,將童年創傷,藉由他者,隱微地寫出來,那幅畫成為一個介質。因此你會發現她反覆回到現場去看那幅畫,最後「可以了」,在相互的注視中,她的憤怒被停留在過去某一個瞬間。所以她需要凝視自己,也需要被凝視、被理解。她寫她和那個親密關係的男人,人跟人之間的理解,到疤痕海豚,我想最悲傷的事要用最快樂的方式來表達,所以最後作者以疤痕海豚來隱喻生命中的傷痛。做為人體模特兒,她對身體與過往的凝視,如何可以在畫中呈現自身神韻呢?背後有一整個生命史在支撐。一如文中描述她優雅的姿勢微微晃動,很幽微地表達出了情緒。
李志薔:因為工作關係會接觸到人體模特兒,讀這篇很有共鳴。身為模特兒,到底能不能影響到繪畫或攝影的成果,還是僅僅是表達的工具?她的思考脈絡很清楚,是極大的優點。稍不滿足的是,父母離婚、愛情的不確定跟疤痕的關聯,其脈絡跟伏筆雖然看得到,但不夠明顯,所以很難理解她談那些往事,跟現在的狀況之間,或跟她的愛情之間,關聯為何。因此我會覺得結論有點下得太快,沒有真正講出「花紋」海豚何以是「傷痕」海豚。
陳義芝:再多選一篇我一定會選這篇。藉著看與被看,描寫自己的身世,生活,心理,筆法看似蔓延開來,但都沒有離開主軸。志薔提到的地方,我倒沒有覺得隔閡,那種心理創傷,可以體會,雖然有一點幽微,但恰好也就是此篇的長處,有一種勾人追讀的筆力,不是那種刻痕清楚的筆法。至於篇名,不曉得是否現在流行較長的題目?也許只用「人體模特兒」就可以。
鍾怡雯:看到題目「人體模特兒」,我有一個閱讀期待。我看過滿多類似的電影,這篇就是我想像的樣子。文字有些地方不夠細緻。我很希望讀到做為一個人體模特兒,在這種看與被看的過程中,能往更深的地方寫。家庭當然可以寫,可是所占篇幅似乎不用這麼多,焦點會更集中。
〈偷鞋〉
李志薔:作者從小學補習班的經驗認知階級差異,並在成長過程中一路思考這件事。階級的霸凌在小孩心中留下陰影,日後可能一輩子都被此困住,有點像《台北女子圖鑑》談如何擺脫鄉土氣和自卑,成為世俗眼中中產階級模樣。作者很聰明的地方是,利用「偷鞋」這個譬喻來象徵內心自卑。Vivian是個沒有出現的公主,卻成為她短暫的踏腳石,讓她用硬挺的姿態打入另一個階級世界,切入點很巧妙。概念處理也很清晰,通篇鞋子跟腳的意象都有布局呼應,輕輕悄悄,配合敘事者的成長跟思考,慢慢理解這些事件的意義。文字樸實無華,無刻意雕琢,讀來卻可以得到感動。結尾也收得很好。
林黛嫚:很好看的一篇,很像流行的韓劇、日劇,敘述非常流暢,故事設計又巧妙又豐富,每個細節都有照顧到。女性從一個原來想要混跡的場所,最後發現可以在那樣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定位,寫得非常貼切,結局也確實很好。
石曉楓:這批作品有幾篇寫喪事,我會很本能地跟劉梓潔〈父後七日〉做比較,這一篇寫階級霸凌,其實胡淑雯的〈界線〉和〈奸細〉寫得更凌厲。素材不是沒有看過,筆力稍嫩了一點,這是其一。第二點是後面忽然一句提到中產階級,我非常不能接受很輕易地把「中產階級」召喚到那樣一個感歎句裡。收尾的紅舞鞋意象已經被用過很多次。因此我後來沒有選這篇。
鍾怡雯:這篇是「小黑暗」,殘酷的青春物語。感覺作者滿年輕的,像會出現在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的作品。但如果可以多選一篇,我會考慮投它。
陳義芝:散文注重文氣。這一篇意思能傳達,但有些語言不夠精確。
〈在場〉
林黛嫚:藉廚藝或食物來描寫親情,雖然很多作品也處理過,但這篇寫得很尖銳凌厲,他跟母親之間的較勁讀來很過癮,用滷肉的細節來交代親情,滿到位的。
李志薔:這篇寫母與子之間的戰爭,不是冷戰或熱戰,是亦莊亦諧的。戰場在廚房,母子倆對食物跟味蕾互相挑釁。文字簡練,菜刀跟磨刀石的比喻也非常貼切。和解的轉折過程不是那麼有張力,對我來說有點小小的不滿足,但也符合散文樸實的面貌,整體而言相當不錯。另外,篇名不是太明確,有點可惜。
鍾怡雯:漸入佳境的敘事。本來以為他要寫飲食題材,結果是飲食加親情,但還是有寫出新意。有些文字可以再斟酌。我期待看到關於飲食更加細緻的寫作,可是他比較多的琢磨是在人與人的關係,對食物的了解與氣味的敘述很簡單,稍嫌不足。
石曉楓:掌握的素材滿豐富的,寫得也很自然,可是,寫法不出所料。我認同題目不太精確。我也思考:飲食散文發展到現在,要怎麼寫呢?比方食物氣味、烹調的精緻描寫之外,一定會帶到人情的路數。
陳義芝:我從前就覺得,飲食文學有時而盡。雖特別標榜飲食文學,很多時候飲食只是其中的一個情節,未必能夠成為主題。這篇用詞的口味比較重,對不上我的真實感受。
〈鴿籠〉
鍾怡雯:這篇有思考有批判。寫自己一路挫敗的過程。作者IQ很高,讀了資優班,但聽課要聽兩次才懂,變成大挫敗。最後周遭的人都出頭了創業了,只有自己好像在平行宇宙,就像被關在籠子裡的鴿子。他還問了一個問題:「把一群孩子塞進資優班裡,就必定能找出一個資優生嗎?」思考深度是另一個層次。好些東西都點到即止,很節制。後來他去找通靈師,爸媽對此非常生氣,但他們無法理解一個資優生的挫敗。於是回到主題,「只看到我自己,在空蕩蕩的房間裡,一隻鴿子在自己的籠。」什麼都沒有改變,怎麼飛也飛不出去。我完全被打動,重讀多次,它在我心中的排名就竄升到前面了。
陳義芝:這一篇我也很欣賞。開頭「鴿子之於__,好像__之於房間」,我填「鴿籠」和「我」,完全可以對應。描寫資優人生的摸索,試探,思索,裡邊有制度和補習班的鴿籠,各種各樣的限制,一個資優生面對社會現實,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實際工作?讀來真的對於人生成長或在社會奮鬥種種,會有多一些了解。也包括人的意志有時候是無法克服、超脫鴿籠的,於是轉而求助於通靈人。情節有一些繁複,變化轉折很多,但都沒有牴觸。
石曉楓:一開始就揭示自己有個過不去的坎:之所以能成為資優生,有一點作弊。所以到了資優班,也就是鴿籠裡面,他要不斷證明自己,充滿成長中對身分迷惘的確認。但透過類似邪教組織讓人變好的信念,借助通靈,最後寫他終究是個冒牌資優生,「穿巨大鴿子布偶裝,沒有真正的翅膀能飛回家」──這些自我探索的歷程滿「奇怪」的,鴿籠的比喻也比較陳舊。
林黛嫚:題材滿奇特的,要講的東西太多,可是篇幅有限。而且他的資優人生是真是假──到底真的是這麼優秀的人,或只是被混在鴿子裡平庸的一隻,沒有說得很清楚。
李志薔:我滿能體會這個敘事者。彷彿進入一個歧路花園,他在當中思考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在名利和心靈滿足之間擺盪。那是永恆的難題,任何人大概都沒辦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在我自己的生命歷程裡,也多多少少有碰到像學姊這樣的人,讓你在做選擇時有很多擺盪。但是文中好像較輕易地把學姊放到邪教去,這是我比較不滿足的。學姊有她自己的理念,但未必是用邪教的方式經營,只是有某種迷思,所以經營上有問題。作者太簡單地否定先前的經歷,對我來說,不太能照單全收。前三段都寫得很好,第四段觀點稍嫌散亂,他如何看待這二十年走過的歧路花園,從他舉的例子,包括找靈媒,吳最後去學中醫,問吳喜歡中醫嗎,只答老鼠要吃午餐了──作者沒能給出一個中肯或進化的答案,只單純地藉此否定之前的經歷,有點可惜。若能提升到另一境界,完成度就會非常好。
〈安全社交距離〉
陳義芝:沒有耍弄語詞,也沒有搞怪的情節,自然當中有戲劇的發展,每一個章節都像電影鏡頭一樣鮮明,裡邊有疫情,有人情關係,有網路現象,穿插了一隻浪貓,筆墨掌控得滿好。也寫出了現代人的疏離或者現代人的方便,網上可以約砲,實體見面一聲招呼竟然很難,這種現象今日可以印證,未來可能也是。呼應這幾年的疫情,也顯現一個現代社會的冷漠。
鍾怡雯:總共分成四節,一三寫阿姊,二四寫阿姨跟貓,結構非常清楚。人的疏離之外,主要寫網上和網下生活的差別,所有東西都是有對比的:她跟阿姊在網上聊、可以很開放,見面變得很拘謹;她跟阿姨是對面鄰居,都會餵貓,即便這樣還是沒有什麼交集。文字看似簡單,其實有很強的內在呼應。結尾非常好,很直白但也貼近現實,是現代人生活的一個剪影。
石曉楓:寫的是疫情下人際關係的變化,無論現實或虛擬世界,大家都沒有辦法敞開心懷,要維持一個安全社交距離,這個脈絡非常清楚。可是,也正因為太清楚了,顯得有點表面,好像知道「對,這就是安全社交距離」,現代人的實相,就完了。若是去年讀到會有即時性,但疫情已經歷了兩、三年,是不是應該再深化一點?好像少了點餘味。
林黛嫚:阿姊的形象很鮮明。不過我沒有看出兩段情節之間的邏輯關係,為什麼要寫阿姊和阿姨來顯示安全社交距離?
李志薔:網路上的阿姊跟社區餵貓的阿姨,共同切入點就是不能被辨識真實身分。因此阿姊敢裸體,敢跟人約砲;阿姨餵貓,也不敢讓社區的人知道,因為可能會引起公憤,必須偷偷摸摸,阿姨擔心「我」是要告發她的,所以會保持距離。這篇談的是身分辨識跟安全感,沒能被辨識出身分才安全,在現代社會是這樣的。以這點來講,核心主題很精確。我沒有選它的原因是,它對個人的思索跟情感上的衝擊,沒有更深化表達,這是比較可惜的。
四票作品
〈結冰、解渴、排水、沖洗〉
石曉楓:題目乍看奇怪,要依分節解題。此篇談語言、聲音,「結冰」應指「馬戲團的吉普賽人帶來馬康多沒有的冰塊」,作者以一個外來者身分進入建和部落,展開語言相關的學習,最後談到聲音消失的問題,思維邏輯非常有意思,很多關於語言、發音的比喻都很幽默有趣,比方寫語言的削除、添加內容、質變的過程。這個題材不好寫,但作者用了特殊的譬喻表達出來,是成功之處,應該是個純熟的寫作者。
李志薔:從很少見的角度思索原住民語言消失的問題,雖然內容不是很嚴謹的論述,但透過幾個生命經驗及衍生的思考,很能觸動人心。比如卑南語做為一種弱勢語言,與較強勢的中文、英文、甚至電腦語言相對,如何受到輾壓,這樣即將消失的語言該何去何從,文中提供了一些視角。對我而言,此篇展現了散文的駁雜性跟包容性,不像傳統抒情美文,還可以把關於語言消逝的嚴肅議題,透過很新奇的形式展現,這是不容易的地方。我對篇名稍有意見,雖然每節有哪個意象就拿出來,但分四段、起這樣的篇名,沒辦法給出一個完整概念。
林黛嫚:篇名不夠明朗,以我們這種專業讀者,都要去解讀為什麼命名為「結冰、解渴、排水、沖洗」,一般讀者可能就更難接近了。結局似乎也有點抽象,比較不容易捉摸作者用這樣的方式有沒有呼應到主題,這是我存疑的地方。不過這篇真的是此屆作品中,在四千字篇幅包含最多內容的,邏輯和呈現方式也很清楚,「我是一個來學習卑南語卻包著錯誤內餡的人」,主旨娓娓寫來,讓讀者可以完全感受到他與這個語言自我對話的心情。
陳義芝:這篇我也很欣賞,一開筆就吸引人,整篇來看,有語言學,翻譯學,田野調查的體驗,能夠寫出不是一般人能形容的感覺,使讀者跟他沒有距離,滿親切的。後頭也帶著哲思,給人一些思考。至於題目,主要是頓號不漂亮,否則四個詞未嘗不可,文中也都能找到對應的意象。
〈我與施女士的病〉
鍾怡雯:這篇很耐讀,文字乾淨,題目取得很好,「施女士」讓讀者好奇,讀下去才揭曉是已八十歲的奶奶,還說不能叫外婆。個性化的敘事是這批作品中最吸引人的。細節很有趣,作者常自說自話同時又把線頭丟出去,比如施女士說要倒立念經,髒東西就會跑出去。親情寫作行之有年,可是這篇找到另一個角度。你明明知道它不外乎就是寫外婆,但比起寫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寫,如何以人為重心而不讓讀者覺得是虛構的故事。很多散文是一個敘事方式一韻到底,這篇轉折好幾次,且都非常自然,把她跟施女士和施女士對黃先生的感情寫得細緻動人。
李志薔:這篇的確很有趣,用看似旁人、甚至彼此互嘲的角度,談和她感情很深厚的外婆。當然核心是祖孫情,兩個女性不同世代但都特立獨行,不同的愛情觀婚姻觀,卻因為祖孫之間的愛,讓他們可以互相了解對方的行事風格。外婆的形象生龍活虎。作者用反面方式去寫真正要談的情感核心,寫得很輕盈,不落俗套。
石曉楓:最可愛的是作者的語調,有種自嘲的語氣,慧黠的幽默感,也把施女士這樣的人物形象速寫得非常鮮活。另外,接榫點都接得很好,比方她說自己面對情傷做得很好,接到外婆面對外公離世也做得很好,但「很好」背後還是會有情感的洩漏。整篇以笑寫淚,收尾扣回題目,一個身體的病;一個心理的病,很有巧思。如果硬要挑毛病,主題與敘述風格稍輕了一點。
陳義芝:從題目開始,就已經比較疏離一點,扣住內文外婆不要「外」字因此叫做施女士,這個小地方看起來也脫俗。有愛撐持,沒有什麼過不去,失戀算什麼,染疫又算什麼,由此來看還是一篇有意義的散文。外婆叫她倒立念經,情節比較怪一點;但是也有外婆跟外公分吃一個蘋果的純真甜蜜,這又取得了平衡。文章不失於單一面向,能夠不牴觸,算是其優點;也因題目乍讀以為兩人有點疏遠,其實很親密,因此讀到最後會欣然同意她這樣的寫法。
林黛嫚:當然,親情能夠寫到這樣不容易,但總覺得敘事上有點隨性,比起其他作品,還是稍微「輕」了一點。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評審針對八篇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最高8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結冰、解渴、排水、沖洗〉31分
(石曉楓7分、李志薔7分、林黛嫚8分、陳義芝7分、鍾怡雯2分)
〈我與施女士的病〉30分
(石曉楓6分、李志薔8分、林黛嫚4分、陳義芝5分、鍾怡雯7分)
〈人體模特兒、神韻的物理規律與疤痕海豚〉25分
(石曉楓8分、李志薔5分、林黛嫚7分、陳義芝4分、鍾怡雯1分)
〈安全社交距離〉23分
(石曉楓4分、李志薔2分、林黛嫚3分、陳義芝8分、鍾怡雯6分)
〈偷鞋〉19分
(石曉楓2分、李志薔6分、林黛嫚6分、陳義芝2分、鍾怡雯3分)
〈鴿籠〉19分
(石曉楓1分、李志薔3分、林黛嫚1分、陳義芝6分、鍾怡雯8分)
〈在場〉18分
(石曉楓3分、李志薔4分、林黛嫚5分、陳義芝1分、鍾怡雯5分)
〈鎖碼補習班〉15分
(石曉楓5分、李志薔1分、林黛嫚2分、陳義芝3分、鍾怡雯4分)
由於〈偷鞋〉、〈鴿籠〉兩篇同分,評審以舉手表決,〈鴿籠〉獲三票(石曉楓、陳義芝、鍾怡雯)勝出。評審決議依分數高低,由〈結冰、解渴、排水、沖洗〉獲得首獎,〈我與施女士的病〉獲得二獎,三獎為〈人體模特兒、神韻的物理規律與疤痕海豚〉,〈安全社交距離〉和〈鴿籠〉並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第十八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場。(記者陳奕全攝)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