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走進老街屋」特展 即起~明年1/8在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登場
台北市老松國小學童對街屋模型模型仔細欣賞。(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提供)
〔記者蔡亞樺/台北報導〕在萬華剝皮寮或是大稻埕常聽到「街屋」,從清代、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來台到現代,各有不同型態,為此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規劃「走進老街屋」特展,透過模型與動手體驗,讓民眾一探街屋之美,展期從即起至明年1月8日止,免費開放參觀。
策展人徐逸鴻帶領民眾進行導覽解說。(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提供)
鄉土教育中心主任張欽鵬表示,為加強學生對於在地歷史建築之認識和瞭解,特別與「木也建築學堂」共同策劃此特展,分享街屋建築之美。策展人徐逸鴻親手繪製的各式台灣街屋建築透視圖,自清代至日本時代的發展,以及其建築空間、產業、造型藝術等多方面特色,建立對台灣街道風貌的基本概念。
手作街屋模型。(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提供)
「走進老街屋」特展分為6大子題,以大型彩色輸出展板與等比例縮小模型呈現為主,徐逸鴻珍貴的手繪建築作品,介紹「清代的街屋與河港聚落」、「多元的街屋空間」、「街屋的外觀-亭仔腳、騎樓、牌樓厝」、「日本時代的洋樓型街屋」、「日本時代的木造街屋」、「日本時代的轉角型街屋」,呈現各時代不同種類的街屋型態。
鄉土教育中心指出,此特展難得展示台北城內衡陽路(日本時代的榮町)三葉莊立面模型,大稻埕迪化街乾元行立面模型,萬華剝皮寮長壽號紅磚街屋立面模型,以及艋舺日式街屋模型等,雖然有些街屋已不存在,透過徐逸鴻製作的模型與建築空間繪製圖,讓當時建築的特色風貌重現眼前。
徐逸鴻說,街屋是台灣建築中很重要的一個類型,從清代到日本、戰後以至於現代,各有不同風貌,延續著百年的建築與空間傳統,至今影響著許多台灣人的生活。街屋就是與街道相鄰的建築,以往利用街屋組成商店街,形成有效率的商業空間,兼有居住、作坊、倉儲功能,充分展現傳統建築智慧。
徐逸鴻表示,街屋前方所附帶的亭仔腳空間,在日本時代進一步發展,搭配日本建築師的牌樓厝巧思,將台灣的街屋建築藝術推向劃時代的高度,當時牌樓厝所形成的新型態街道與現代化都市景觀,也成為如今台灣文化歷史重要的組成養分。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