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記一段「上繳老鼠尾巴」的歷史 金門《捕鼠記》用音樂劇說故事
一齣記一段「上繳老鼠尾巴」的歷史,金門《捕鼠記》音樂劇在兩天三場表演後落幕。(記者吳正庭攝)
〔記者吳正庭/金門報導〕以金門戰地政務時期為杜絕鼠患必須「上繳老鼠尾巴」為故事引線的在地原創奇幻歷史音樂劇《捕鼠記》,經過3場在金東戲院公演昨天落幕,佳評不斷;觀眾表示,這齣以金門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劇情,不僅勾起長輩回憶,也挑起許多年輕人追求真相的好奇心。
金門《捕鼠記》以軍事管制嚴格、軍令如山的年代為背景。(記者吳正庭攝)
金門原是窮鄉僻壤的孤島,早年衛生條件惡劣,1950年島上爆發政府遷台後的第1場鼠疫傳染病,當時金門為敵前重鎮,軍方主導的滅鼠手段,一度讓鼠疫在島上絕跡,後來鼠疫仍陸續有死灰復燃跡象,滅鼠成為全民運動,「上繳老鼠尾巴」做為滅鼠證據,更活生生體現金門島上阿兵哥與老百姓水乳交融、同島一命的情懷。
金門戰地政務年代,「滅鼠」成全民運動,有人發現,「養鼠」還可以賺錢。(記者吳正庭攝)金門戰地政務年代,「滅鼠」成了全民運動。(記者吳正庭攝)
《捕鼠記》故事背景,描述金門1970年代戰地政務時期,當時地處前線的島民,擔心生命朝不保夕外,還要因為爆發鼠疫,開始全民皆兵的「滅鼠運動」,一直到老鼠尾「缺貨」,才發現「不如養窩老鼠,是最聰明的覺悟」,有人為了滅鼠,開始養鼠;故事的發展根據《聊齋誌異》〈促織〉改編,以老鼠尾取代書中的蟋蟀,勾出人性的貓膩,笑中有淚。
1名年長觀眾說,當年「繳老鼠仔尾」不僅是老百姓的義務、學生的作業,也是軍人的任務,到最後,因老鼠尾衍生的交易,可以漲到1尾20元,軍人向民間買老鼠尾換放假,一點都不奇怪;甚至當時還有1句口號:「發大財捉水匪,發小財捉老鼠」,當時捉到1名「水匪」可得1萬元獎金,抓1隻老鼠可得1元獎勵金。
金沙鎮長吳有家說,「上繳老鼠尾巴」放在現在的年代來看,是不可思議的事。(記者吳正庭攝)
金沙鎮長吳有家前往金東戲院時說,跟他差不多年紀的人,一定經歷過繳老鼠尾巴、麻雀腳與蒼蠅的過往;當時會繳老鼠尾巴,主要為了滅鼠防疫,規定全民都要上繳;繳麻雀腳是因麻雀太多,會危害農作,蒼蠅則是考慮環境衛生,這些放在現在來看,或許覺得不可思議,但都是當年特殊年代的歷史。
珩好工作室製作《捕鼠記》,編劇、作詞、作曲由金門子弟蕭柏凡一手包辦,該劇去年首度在金門公演獲鄉親熱烈迴響,今年的《捕鼠記》以10首新創歌曲貫穿全劇,透過不同曲風,蘊釀如戰爭來臨時的風雲詭譎、喪失摯愛的哀傷與無奈、歷經苦難仍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悠揚與開闊;全劇70分鐘,在7月21日1場、22日2場演出,雖是首次販售門票,成績不錯。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