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迎回祖靈 排灣族望嘉部落復辦五年祭

2016/10/17 06:00

去年5月1日公告指定為國寶的「排灣族阿盧夫岸佳邏夫岸頭目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記者楊明怡攝)

〔記者楊明怡/台北報導〕台大人類學博物館與排灣族望嘉部落嘉魯禮發‧魯飛禮飛家團前天舉辦了一場特別的結拜儀式,結拜後,嘉魯禮發家族和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就成為兄弟,族人們迎回台大典藏了86年的「阿盧夫岸(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中祖靈,並在祖靈回到故鄉後,於後年復辦停辦70年的五年祭。

排灣族人以傳統圍舞慶祝儀式完成,左四為台大文學院長陳弱水。(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表示,去年5月公告指定為國寶的「排灣族阿盧夫岸佳邏夫岸頭目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是1929年台北帝國大學(台大前身)教授移川子之藏在望嘉舊社田野調查時發現,1930年入藏,目前安置在人類學博物館展場開放參觀;因為少有民眾知道相關訊息,將近90年來,部落族人幾乎沒有再見過祖先石雕像。

去年,台大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提報該雙面石雕柱為國寶,文資局便與台大人類學博物館老師和同仁到石雕柱發現地屏東縣春日鄉歸崇村尋根探源,引起許多討論和迴響,今年再進行部落訪談時,多位族人表達夢見祖先說「想回故鄉」,期待能將祖先迎回部落的想法。在博物館與部落密集討論後,決定由排灣族石雕師依原件複製一座雙面石雕柱,迎回石雕柱中的祖靈,原件則留存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並透過排灣族傳統結拜儀式,讓雙方建立如兄弟的夥伴關係。

擔任結拜儀式見證人的文化部長鄭麗君說,台大人類學博物館藉由這次結拜儀式,將有形的國寶與迎靈、結拜儀式、雕刻技術、五年祭等無形文化資產連結,是整合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典範,文化部能擔任見證人,內心非常感動,也提醒政府,要尊重和維護這片土地上的每一種文化。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