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拉開中西樂合璧的序幕-行政院文化獎得主馬水龍 創作、辦學卓然有成

2007/04/23 06:00

記者趙靜瑜/專訪

「創作與教學是我一生最喜愛的工作,很幸運從不曾離開過,永遠在喜歡的崗位上繼續努力著。」今年唯一的行政院文化獎得主馬水龍,既是台灣最知名的作曲家之一,也與創校校長鮑幼玉聯手創立了台北藝術大學。孤獨踽踽獨行的創作、中西樂等同重要的辦學堅持這兩條路上,永遠看見馬水龍的身影。

梆笛協奏曲 揚名海外

馬水龍出生於基隆一個中醫家庭,童年時曾遭逢二次世界大戰,雖出身於傳統家庭而不囿於傳統,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滿懷理想、堅定地走上了音樂之路。當年,曾在選擇繪畫或作曲的分岔路口上難以抉擇,結果一個月不碰音樂,最後才發現自己痛苦萬分;他的〈梆笛協奏曲〉開啟了台灣中西樂合璧的序幕,東方樂器的樸實樂音巧妙地在西方交響曲的格式裡自在流瀉,也讓民族樂器在台灣西樂史上,從此有了一席之地。

想起1983年〈梆笛協奏曲〉由羅斯托波維奇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並以衛星實況轉播至美國PBS公共電視網,震撼了當時在場的每一位聽眾。馬水龍還記得羅斯托波維奇因為沒看過梆笛,而在後台等待當時演奏梆笛的陳中申彩排時的好奇神情,結果當陳中申一到,連樂器盒都沒有,就從口袋拽出一個只有六個孔的梆笛時,羅斯托波維奇鍵簡直是嚇壞了,「這麼小一個樂器可以跟交響樂團合作?」羅斯托波維奇立刻要陳中申當場演奏給他聽聽,陳中申執笛演奏,清亮音色隨韻遠揚,連羅老也甘拜下風。

辦學理念 中西樂齊頭並進

這首曲子不但讓陳中申從此走遍世界20多個國家做演出,也讓當時所謂的「自卑」的「國樂派」與「自大」的「西樂派」有了對話的空間。馬水龍回憶,當時整個台灣的音樂教育全盤西化,雙方對抗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一向強調從自己文化出發的作品才夠深刻飽滿的馬水龍,靜靜地不加入混戰,用作品做了最好的宣言。

在馬水龍創立音樂系之後,也積極創立了傳統音樂學系,以南管跟北管為主修樂種,當時還要求音樂系學生必修傳統音樂系的課程,避免音樂系落入全盤西化的窠臼。馬水龍也引進印尼「甘美朗樂團」及南美洲千里達的「鋼鼓合奏團」等世界音樂,視野之寬廣,大大影響了台灣的音樂創作與學習環境。直到今日,雖然西樂依舊凌駕傳統,但是馬水龍不曾沮喪,他深信亞洲的傳統藝術與哲學中,仍有太多沒有開發的資源,亞洲人有責任來尋找自己的文化精髓,為下一個世紀的世界音樂文化,貢獻己力。

為了持續創作,馬水龍提早退休,「年輕時下筆快,熱情凌駕其他;現在技巧純熟,下筆反而深思再三。」馬水龍自謙「真正的創作從現在才開始,好的作品永遠是明天的事情。」

「在藝術之路上堅持的人非常多,這個獎代表了政府對於藝術文化工作者的殷切支持,我非常不敢當,更要將這個獎與所有的人一起分享。」看著北藝大師生上下為他的頒獎典禮激發創意,將以多媒體素材讓馬水龍的音樂「被看見」,還要他風光地從觀眾席走上舞台接受喝采,馬水龍害羞了起來,台灣人的樸實古意,從馬水龍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