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文化.藝術】MOCA少年當代 描繪台灣藝術成長軌跡
王逸帆作品《洞兩洞六》呈現出當兵經歷過的荒謬事蹟,藉此引起義務役者共鳴。(當代館/提供)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台北當代藝術館18週年,為展現對自我成年禮的期許與定位,推出「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展覽,匯集16位(組)出生於1950至80年間的藝術家代表性作品,追溯台灣文化歷史變遷的重要時刻,探究台灣當代藝術形成過程。
梅丁衍《少年台灣》,藉由過去許多如今不再生產及製造的物件,讓民眾找到屬於自身回憶。(記者陳昱勳攝)
策展人高千惠指出,「少年當代」一詞,意指當代藝術具體成形之前的重要啟蒙階段,藝術家們所匯集的原生家庭文化、狂飆少年紀事、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社會體制、日常與傳播文化的滲透等,均為今日當代藝術的發展線索,同時重揭長達40年未竟的現代、殖民與機制意識。
16組藝術家分別揭示了集體記憶的衝擊與個人美學途徑,其中長期關注政治議題以及身分認同的梅丁衍,作品《少年台灣》展出少年時期高達數百件懷舊的日常生活收藏,從食、衣、住、行各類早期物品,宛如走入台灣記憶的時光隧道,也讓觀眾找到屬於自己的回憶。在通往2樓展間走廊上,播放著新生代導演王逸帆入圍金馬獎短片《洞兩洞六》,影片中呈現義務役者從軍時的共同荒謬記憶,以及兩岸對峙關係背景。
展覽入口處懸掛的紙箱寫著標語「抵抗就是美」,長期參與行腳與抗爭運動的劉秋兒,現場陳列他長年參與社會行動的代表檔案,以藝術體現他參與各場抗爭運動。洪鈞元的《你是哪裡人──1981》錄像裝置,從影片中重新探討了經濟起飛中的個人原生家庭、社會轉型生態,以及至今尚存的新舊住民身分與階級問題。
館長潘小雪表示,18年是步入成年的象徵,當代館開啟了「當代藝術ongoing」5年計畫,將對於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進行回顧與展望,透過首展「少年當代」,期望為參觀者提供有關台灣當代藝術誕生的深入觀點,進而探討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展期至10月31日,詳情可至官網查詢。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