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旅遊】吳哥之歌百轉千迴-----背包客眼中的吳哥窟

2007/05/29 06:00

撰文˙攝影/王若默

「1塊錢!」這是暹粒機場柬埔寨海關人員給我的第一個「高棉的微笑」。

是什麼樣的背景,讓一個中年公務員,在國家大門,拋棄尊嚴,向遊客伸手要錢呢?是生性貪婪索賄,還是迫於生計的無奈?我不禁想起「無歌哭」這個與吳哥窟同音異字的名詞,柬埔寨人民曾經歷世人難以想像的恐怖血腥歷史,那是一段沒有歌,只有哭聲的悲慘世界。

國力強盛一時 15世紀走下坡

接近吳哥寺的柏油小路,沿護城河而行,一群活潑的小孩在水中嬉戲,小朋友看到遊客立刻衝上岸,好奇的圍著我笑鬧,我按下快門,他們都笑了,擁有澄澈的眼睛及彷若闍耶跋摩七世的耳垂,然後伸出滴著水的小手說:「One Dollar!」柬埔寨人教小孩說的第一句英文,大概就是「One Dollar!」吧!

9世紀柬埔寨出現吳哥(Angkor)王朝,國力鼎盛、文化燦爛,版圖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及泰、寮、越3國部分地區。據估計,吳哥王朝鼎盛時期,吳哥城人口有100萬,當時的倫敦只不過5萬人的小鎮。從吳哥遺址的浮雕上大都是戰爭場面來看,吳哥跋摩王朝應是窮兵黷武且是中南半島最強盛的國家。

吳哥的跋摩王朝到15世紀後走下坡,1431年暹羅(今泰國)軍隊攻陷吳哥。暹羅人將吳哥皇城洗劫一空,吳哥遭到嚴重破壞,王朝被迫遷都金邊。過去吳哥的繁華化為灰燼,華麗王室與富裕商隊遠離,歌聲舞樂已歇,吳哥,早已無歌。

驚豔吳哥遺址 人民認真生活

風帶來種子,大雨落下,吳哥輝煌的建築被迅速蔓延的熱帶叢林吞噬。直到19世紀中,法國自然學家亨利.穆特,在叢林中找到殘破的吳哥遺址,吳哥風華才重見天日。

柬埔寨國勢衰頹,飽受鄰近國家侵略,1863年後淪為法國殖民地。二次大戰曾遭日軍佔領,戰後於1953年11月9日脫離法國獨立。1970年代以降,柬埔寨陷入一連串人禍戰亂,血腥統治把柬埔寨搞成人間煉獄,上百萬人遭屠殺,內戰期間各方人馬埋下密密麻麻的地雷,至今仍造成危害,蔣勳的《吳哥之美》寫到1996年他第1次造訪吳哥時,形容地雷受害者「像昆蟲一樣滿街匍伏乞討。」

在吳哥留下令世人讚嘆建築的歷代跋摩時,大概沒想到,他們的子子孫孫落入如今的景況,根據2005年資料,柬埔寨年平均國民所得是339美元,「One Dollar」對他們來說,是我們無法相像的巨大。

近年柬埔寨政治情勢相對穩定,滿街蠕動的軀體,在國際救援組織協助下已離開街頭,但仍在吳哥遺址現身,他們帶著各種樂器組成殘障樂隊,在每一個吳哥遺址入口獻藝換取捐款,演奏著有尊嚴、想要認真活下去的旋律,儘管一點都不悅耳,吳哥,總算再次響起樂聲。


背包客觀察 關於吳哥導覽書

吳哥文化悠遠深厚,多做點功課,才能分辨這堆石頭、或那尊雕像的來由。撰寫吳哥的著作很多,但多英、法文版,中文版最貼近吳哥跋摩王朝的著作,非元朝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莫屬,他可能是最早寫吳哥遊記的外國人吧。

周達觀在柬埔寨住了一整年,詳實記錄吳哥王朝的一切,大至城廓建築、經濟特產,小至居民日常生活,也真實反應當時兩國的文化差異。現在市面上很難找到這本書,但在蔣勳的《吳哥之美》中,非常體貼地附上真臘風土記原文。這是蔣勳以書信方式,感嘆吳哥遺址壯闊建築文化的興衰,雖如情感濃烈情書,但圖文並茂,是國內少見的吳哥深度旅遊書籍。

有些旅行社也會編印簡略吳哥導覽,附地圖及實用資訊,買機票附贈一本。不過對自助旅人而言,Lonely Planet還是最實用的工具書,食衣住行資訊無所不包,更有精確地圖及幾乎所有遺址簡介。我從網路上訂了幾本有關吳哥的書,包括正打8折的Lonely Planet,從澳洲空運來台加上運費,一本要價800元,沒想到暹粒市區和吳哥大部分遺址,到處都有我好不容易才買到的書,連《吳哥之美》都有,還有很多銅版印刷攝影集,一本只要5塊錢美金。翻翻當地賣的Lonely Planet,竟然是更新的第7個版本,我手上的才第5個版本!

仔細看看,那些應該都是盜版書,印刷糊掉了,暹粒街頭推著活動書架賣書的小販,還在推車上放著告示牌,大意是買了書就是做善事云云,小販說,賣掉一本書大概可以賺1塊錢。在全球著作權高漲的年代,柬埔寨應該是被智慧財產權善意遺忘的角落吧!


背包客最愛 暹粒舊市集

暹粒舊市集周遭圍繞著做觀光客生意的餐廳、酒吧,和一街之隔、散發各種氣味的舊市集形成強烈對比,堪稱異國風情中的異國風情。

暹粒傳統市場是當地居民生活的重心,生鮮食品零售市場、小吃攤、肉舖、蔬果等各種氣味混雜,光線昏暗,路邊的南北貨雜貨店掛滿香腸和造型特殊的魚乾,桌上擺著瓶瓶罐罐醃漬物,泡在可疑的灰綠色濃稠液體裡,還有堆成山狀的昆蟲遺體,經過醃漬的模樣,肢體仍保存完整。柬埔寨人早知道外國人在意識清醒狀態下,絕不敢把那些蟲子塞進嘴裡,也就懶得招呼了。

甘蔗是柬埔寨特產之一,市區有很多賣甘蔗汁的攤販,榨汁方式值得說明。材料是白甘蔗,削過皮的甘蔗送進滾輪式榨汁機,榨過一次後,老闆把「甘蔗渣」拿過來續榨一次、又一次、再一次之後,小心翼翼捧過早已面目全非的渣子,竟然又送進滾輪,最後端出一杯原汁原味、總共榨了5次的甘蔗汁!

隔著街,背包客出沒的地方風格迥異,複合餐廳的咖啡廳乾淨明亮,可以吃到沒有沙子的柬式傳統食物。由於法國曾殖民柬埔寨百年,當地也有不少法式風情的餐館,拐個彎,彷彿巴黎街頭的露天餐廳一字排開,背包客常留連的Le Tigre de Papier,老闆Steohane正是法國人,他開的既是餐廳也是酒吧,更是交換旅遊書籍的集散地,牆上書架滿滿的書籍,任客人自由交換取用,是旅人歇腳充電的好所在。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