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第21屆國家文藝獎 黃娟、莊普、陳中申、古名伸、王墨林、王秋華、柯金源
音樂類/陳中申(63歲)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第21屆國家文藝獎昨天公布,分別是文學類小說家黃娟、美術類藝術家莊普、音樂類音樂家陳中申、舞蹈類舞蹈家古名伸、戲劇類劇場創作者王墨林、建築類建築師王秋華及電影類紀錄片導演柯金源等7人獲得。國藝會將於2020年3月舉行頒獎典禮,每位得獎者可獲得獎金100萬元及獎座乙座。
文學類/黃娟(85歲)
國藝會自1997年起每年辦理「國家文藝獎」,獎勵具有卓越藝術成就,且持續創作或展演的傑出藝文工作者,2015年起調整為每兩年辦理一次,針對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建築及電影7個類別,共評選出至多7位得主。
美術類/莊普(72歲)
本屆國家文藝獎自今年5月開始受理推薦、提名,經過各類複審及決審,每個階段加總、共計有87位提名及評審委員參與其中,最終於昨(3)日召開的董事會中通過得獎者名單。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表示,7位獲獎的藝文工作者,都以其旺盛的熱忱與生命力,在藝術的道途中努力不懈,並積極開創獨特且具時代性的美學風格,卓然有成。其中,94歲王秋華是首位女性建築師獲獎;57歲柯金源則是首位獲獎的紀錄片工作者。
電影類/柯金源(57歲)
音樂類/陳中申(63歲)
舞蹈類/古名伸(59歲)
1956年生於雲林,陳中申精擅傳統吹管樂器之演奏技藝。其創作重視笛簫樂器技巧表現的拓展,創新突破同時常帶親和性及童趣特色,強調自本土生活文化淬鍊的感動。評審認為,陳中申作品質量俱豐。於演奏、作曲、指揮、教學皆有卓越貢獻,影響力擴及台灣社會各個層面。
戲劇類/王墨林(70歲)
笛簫屬於國樂領域,在台灣常被認為是「中國」的東西,但陳中申認為,樂器不過是一種工具,「為什麼不能寫台灣的音樂?」所以,過去他寫了很多台灣本土素材的音樂,都曾獲金曲獎,還曾以作品《扮仙》打敗同年入圍的蕭泰然,也可以說,陳中申是台灣非常接地氣的笛簫樂器代言人。
建築類/王秋華(94歲)
接獲記者詢問得獎感言時,陳中申正前往一位製簫名家工作室,為12月8日要成立的「台灣笛簫協會」募捐。陳中申對於台灣笛蕭推廣有高度使命感,他說想用「餘生」寫完1套完整的笛子教本,因為教本的撰寫必須很嚴謹,每本都要花1、2年時間,目前已出版第1冊,估計會寫到10本,所以雖然自己才63歲,卻有著人生的急迫感。
文學類/黃娟(85歲)
黃娟本名黃瑞娟,原籍桃園楊梅,是戰後第2代小說家中少數的女作家之一。1968年赴美定居,以「台美人」的獨特觀照聞名於台灣文壇。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散文、報導文學等,其中大河小說「楊梅三部曲」《歷史的腳印》、《寒蟬》與《落土蕃薯》最具代表性。曾獲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客家終身貢獻獎等。
評審認為,黃娟的創作就題材的開創性、表現手法的獨特性上,都是台灣文學史中不容忽略的聲音,從日治時代到移民經驗,從女性的自覺到民族的歷史,黃娟一直默默耕耘,堅持自己的路,展現了純粹深刻的藝術特質。
美術類/莊普(72歲)
台灣低限藝術具有高度代表性與創新性的藝術家。1980年代起持續從事低限藝術創作,探索極簡思維的可能,並在台灣帶動一股超越國際與本土的思潮與運動。其參與成立的「伊通公園」,是孵育台灣當代藝術的重要載體。評審認為,莊普投入藝術創作長達半個世紀,熱情從未中斷,保持實驗性精神,積極推動當代藝術,對台灣藝術生態有持續啟發的影響力。
而聽到自己得獎的第一個反應,莊普則笑說,「很激動!」終於不是陪榜了。對於得獎後的生涯規畫,莊普認為除了要創作更好的作品之外,也希望能多提攜一些年輕的藝術家與學生,「因為我們過去也是受到前輩提攜才有今天。」至於獎金100萬怎麼用?莊普說,先想想看怎麼慶祝,說不定在伊通公園擺流水席。
電影類/柯金源(57歲)
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1962年生於彰化伸港。長年關注弱勢及重大環境危機,1998年加入公共電視以環境紀錄為主的節目「我們的島」,參與企畫採訪與拍攝製作。迄今累積了逾20萬張環境攝影、400多篇專題報導、近30部紀錄片,曾獲得3座金鐘獎、台北電影節紀錄片首獎、紐約電視獎、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最佳電視節目獎等。
評審認為,柯金源30年來堅持以深入田野的方式,以紀實攝影記錄台灣的自然風貌、環境公害與社會運動,堅守獨立精神,保有關懷底層弱勢與批判政府財團的勇猛力道。創作能量豐沛,影像充滿對台灣土地的情感,持續以影像和社會對話,努力摸索出另一種藝術高度。
柯金源認為自己獲獎「代表這個領域受到重視,對整個台灣紀錄片工作者來說,應該都是一種鼓勵」。這個獎,讓向來被視為非主流的紀錄片工作,有了更正面的期待。柯金源想把獎金用在做環境教育推廣,讓台灣社會更加進步。
舞蹈類/古名伸(59歲)
1960年生,台北市人,古名伸自幼習舞,1993年成立古舞團,是將「接觸即興」引進亞洲的第一人。評審認為,古名伸以其身體觀與技巧應用,改變當代台灣舞蹈創作語彙和風格,奠定了台灣在亞洲地區「接觸即興」的重要地位。作品豐富且具實驗性,拓展台灣當代舞蹈創作面向。用舞蹈串連國際,建構交流、發表、展演平台,啟發年輕世代多元的舞蹈探索。
對於獲獎,古名伸第一時間感到錯愕,她說,這個獎有一個很大的意義,因為是社會給予的,所以感到有更大的社會責任,將更努力為台灣舞蹈環境做更多貢獻。談到100萬獎金,她說,被告知得獎時,才知道有100萬,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對舞蹈家來說是很大一筆,很珍貴,需要好好想想怎麼用。
戲劇類/王墨林(70歲)
1949年生於台南,劇場創作者王墨林作品結合社會運動與劇場行動,挑戰主流論述,持續對抗體制對自我、身體的宰制。透過創作與論述,對台灣當代劇場研究,從劇場做為社會實踐、文化運動的立足點,建構其獨特的美學架構與辯證史觀。評審認為,王墨林長年的劇場實踐,持續一以貫之的批判精神,展現不妥協的時代意義。
因癌症復發正積極治療中的王墨林,雖說自己近年較少寫評論文章,但仍不改直白本色說,以前覺得自己落選很正常,但聽到得獎時,反而陷入複雜的思考,「這個獎到底對我有什麼意義?是安慰?鼓勵?還是肯定?」還自嘲道,「好像老人過重陽節」,100萬獎金可能成為醫藥費,不過,還是繼續撰寫關於小劇場運動史的東西,有出版計畫。
建築類/王秋華(94歲)
高齡94歲的王秋華,對於獲獎,表示深感意外。身為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被譽為台灣圖書館之母。評審認為,王秋華具社會關懷,在教育、文化的推廣傳播上不遺餘力,更強調美學與工藝必須建立在環境與人性關懷的基礎上來從事設計,其中以圖書館建築對台灣貢獻最大。
王秋華1925年生,1946年赴美,研究所畢業後進入古德曼事務所,參與逾50座猶太教堂的主設計。1979年返台並於大學任教,1981年與潘冀成立聯合事務所,共同設計許多現代化圖書館,其設計特別重視建築與人文環境的結合,主要在台作品包含中研院美國文化研究中心、自宅「雪舍」及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後者被視為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典型。
(國藝會/圖片提供)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