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黃胤諴/ 常客

2020/03/01 05:30

圖◎郭鑒予

◎黃胤諴 圖◎郭鑒予

那水餃舖就正對市場口,門前一鍋餃子湯水,隨市聲早晚鼎沸。店內空間極小,一張長工作檯,兩張客桌,幾張板凳隨客挪移拼湊,食用油與滅火器一同蹲在角落,價目表很舊了,口味十來種,價錢那欄倒是手寫紙的層層新貼。

典型的小家庭營生,先生掌杓應客,太太擀皮包餡,一雙兒子,弟弟剛上小學,常見他趴在檯前寫生字作業,哥哥不過十五、六歲,一會端盤一會打包,忙進忙出。如同多數生意人家的孩子,兄弟倆早習慣來客的注視,也習成一種漠然態度,應付完該做的事,一得閒就盯住手機。

忙碌,且百無聊賴。一得閒即能盯住什麼的興致於我而言已然沒有了,日子過得毫無想望,卻仍需要排解飢餓感。甫到上海工作那年春節沒回家,遂與水餃店訂了三百個生餃子,因而跟老闆娘搭上話。平時總是低頭包餃子的她一開口倒是利爽,她說他們年前估計提早一、兩週收攤,「辛苦一年就回一次家麼。」喃喃需再備料,一邊留了我聯絡方式,稱怕太早把水餃給我就放到不新鮮了,會把最後做的一批餃子留給我。還告訴我春節期間有哪些本地人店面還開著,她笑,過年每天都吃一樣多沒意思。

經她一提我才發覺鄰近多處小吃餐館(即使標榜上海本幫)也從外地來,開了店但非真正落戶。只是此類家庭營生也漸漸被連鎖餐飲體系取代了,隨處是類似招牌,開在繁榮商圈,更區隔出階級的。相較之下我其實偏愛水餃舖這般家常感,開在民房檐下,更添些人情味。

只是奇怪自己下的餃子總不比內用好吃,才嘗幾口就涼了。那些餃子被我凍了起來,拖沓地吃到了清明,一個人吃到怕,一吃就想到那個清冷的農曆年。

於是再踏進水餃店已隔數月,點餐時老闆娘抬起頭,難得地擱下手上工作,喊:「好久沒見到你啊!」望著老闆娘的笑靨,其實好生感激的,卻只點了點頭:「前些日子回家一趟了。」面對她的殷切,實在赧以解釋什麼。

後來幾天行經市場,遠遠卻見下餃子的身形變了,趨前一探,那掌杓的確是個別人,正怔愣著,陌生的男聲傳來:「吃什麼?」本想退步離開的,仍舊是瞄了瞄價目表說了慣吃的口味,對方回賣完啦──同樣的山東腔──「早點來吧下次……其他要不要?」我搖搖頭。離去時與另名進門的顧客錯身,聽見他問:老闆呢?

「老闆家裡有事,回老家一趟了。」

「喔……」那人左右望了望,拉了板凳坐下。

萬般揣想他們回家的原因卻只是消極。想起那個還在習字的小弟,就這麼匆匆跟學校請了假嗎,老闆娘喊我好久不見的神情,我還記得一清二楚。

又兩個月過去,真正臨近農曆年了,水餃舖仍是那副生面孔。熙熙攘攘間,周邊有些小餐館也悄悄易主。

原來同是客途之人,我也漸漸接受這般流徙是平常。走進水餃舖拉了板凳坐下,店內擺設一樣沒變:沾細麵粉的客桌與黏手的佐料罐,食用油與滅火器,都在原本的位置,口味品項沒變,價目沒變。彷彿記憶暗中偷換,這同是四口之家的組成:丈夫掌杓妻子包餡以及兩個兒子,一個還在習字一個約莫初中年紀,沒上學,就在家裡前前後後忙著……

餃子咬下仍是記憶中的皮彈餡足,燙得我有些恍惚,其中滋味異同,卻難以辨嘗出來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