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110個關鍵詞 回顧台語電影史 林奎章:為台灣豐富多元文化感到自信與光榮
《台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以字詞介紹台語片歷史。(記者陳昱勳攝)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知道台灣在1950年到1980年間,曾出產過1千多部台語片嗎?討論度最高的又是哪部?在《台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書中,作者林奎章廣泛收集舊報紙廣告、文物及當代評論等文字,以詞頻分析,揀選出高聲量的110個關鍵詞,進一部介紹台語片、演員、製片人等,道出許多電影與從業人員背後故事,呈現台語片歷史。
金馬影后陳淑芳首部電影《誰的罪惡》廣告,刊於1957年的報紙。 (林奎章/提供)
林奎章1979年出生宜蘭,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並修畢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圖書館專業人員進修學士學分班,就讀研究所時恰逢2005年華語電影百年及2006台語片50年,在各大活動中接觸到台語片並與之結緣,開始進行對台語片的研究。
林奎章表示,台灣在1950年到1980年間,可說是台語片產製的黃金時期,當時威權政府採放任不扶植的消極作為下,仍有超過1千部產出、上映,直至現今僅剩10分之1留存,為探究這些台語片留下的軌跡,他從報紙廣告、電影本事(故事介紹)、時評時論、電影文物、當代研究等5種類型蒐集出150多萬字詞,按照排名及篩選得出110個,加以詮釋與分析,像現今網路社群媒體標籤「#hashtag」,也能藉由關鍵詞來看當時人們如何去談論、宣傳台語片。
林奎章指出,出現頻率高代表它有名、留下來的文物多,或者曾被廣泛討論及被頻繁使用,例如在報紙廣告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詞為「大觀戲院」,該戲院位於萬華,曾見證台語片的興起,史上首兩部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薛平貴與王寶釧》,台北地區首映都在大觀戲院。
已深化台灣觀眾心中的鄉野奇談「瘋女十八年」,在70年前討論度相當高,1957年白克導演的台語片《瘋女十八年》,成為瘋女人故事影像化的第一部,白克從1956年《中華日報》南部版一則〈十八年人間地獄〉的報導獲得靈感,將之發展成故事大綱,接著1988年、1995年、2001年此故事都有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翻拍,「瘋女十八年」已成為代表詞。
此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了1957年電影《誰的罪惡》相當多的特刊、手繪海報等,因此字詞在電影文物類型中佔了相當高的頻率,林奎章指出,此部為小說改編作品,故事講述丈夫有了外遇,妻子在家庭中的艱苦生活,有趣的是,此部電影為去年一舉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女配角的演員陳淑芳的首部電影,與她獲金馬獎的《孤味》劇情有類似之處,十分有意思。
林奎章表示,此書希望能作為導覽手冊,用簡單的短篇文章帶領讀者進入台語片世界,讓大眾更關注這批有趣但被人視為粗糙而遺忘的作品群,也因閱讀後,能為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感到自信與光榮。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