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史上首次衛福部協辦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成行
黃聲遠建築師2018年代表台灣館參展時為貴賓導覽。(文化部/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受到武漢肺炎影響,原應於去年(2020)舉辦的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確定將於今年5月登場,台灣館參展作品歷經去年一趟歐洲海上旅行無功而返,今年再度運往威尼斯,參展團隊第一批工作人員也已抵達準備開始布展,文化部次長李靜慧昨出席台灣館在台記者會時表示,此次能順利成行,要感謝衛福部協助疫苗施打,因此,此次也是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首次有衛福部掛協辦。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行前記者會,左起主辦國美館館長梁永斐、策展人黃偉倫、曾志偉、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記者凌美雪攝)
疫情下的新秩序 海外參展先打疫苗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天然修道院〉展出模型。(高靖捷攝影,自然洋行提供)
「去年延期到今年才能去,沒想到今年還是得打了疫苗才能出去,所以先前為了讓他們團隊能夠順利先行出發,交流司還跑去跟衛福部協商,所以今年是我們首次有一個協辦單位衛福部幫我們。」李靜慧表示,今年台灣館將會很罕見地在協辦單位掛上「衛福部」。
據了解,為配合防疫,此次台灣館將分3批共8人接力前往威尼斯進行展覽相關業務,每位前往威尼斯的工作人員,都依衛福部安排依序施打疫苗。「尤其策展都是年輕人,聽說年輕人副作用比較大一點,打針以後有發燒3天。不過,在疫情狀態下,還好他們依然願意背負推展國家建築概念使命,讓世界能看見台灣對建築的思考、對環境的想像。」
李靜慧說,因為義大利那邊的檢疫時間一樣是14加7,也完全不能縮減,加上我們人不能去那麼多,當地的工人缺得一塌糊塗,每個國家館都在搶工人,所以這次團隊真的很辛苦,要出國打這樣的仗;國美館館長梁永斐則表示,會努力尋找當地工人幫忙,現在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大會主辦單位那裡也在線上努力協調。
疫情以來 文化部海外參與最大型國際展會
李靜慧也指出,文化部其實每一年都支持各種不同文化活動,但自武漢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海外大型展會今年度唯一成行的就是威尼斯雙年展,其他多半都還是取消。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一方面是主辦方堅持要辦實體展覽,另一方面也是巧合,大會總策展人最初訂定展覽主題是「How we live together」,在疫情期間看起來又非常有意義。
不過,「就我所知各國建築師哀鴻遍野,那種心境很複雜。」由於李靜慧的先生黃聲遠正是上屆台灣館代表建築師,因為上次在威尼斯的推廣與曝光效果很好,今年受大會邀請參加主場館的主題展,不僅是一個榮耀,同時也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但黃聲遠至今卻仍猶豫要不要親自飛到威尼斯,因為兩邊全程隔離檢疫時程實在太長,李靜慧說,即便黃聲遠要去,她目前在文化部的工作很繁重,也無法以官方或私人身分前往。
也是礙於防疫,雖有實體展覽呈現,但展場參觀人次有限量,大部分交流活動與宣傳也都改線上進行,可預期效果可能大打折。李靜慧說,除了線上,文化部也會再去思考並積極跟外館研商,或是充分準備好,待疫情逐步解封後,按部就班將能量釋放出去。
參展作品台灣郊遊 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畫
國美館表示,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呼應現代世界需要建築,尤其建築做為環境與人的溝通橋梁,既將生活、工作、理想地合為一體,亦是將神性、生活、與旅行融合的場域。此一主題自疫情爆發以來,變得更為切題。
呼應大會主題,台灣館命名「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畫」,關注台灣在山林與海洋環抱間孕育出彼此共榮的居住文化,以及台灣建築於國際語境之下的獨特風貌。展覽內容將透過梳理數個獨特案件、跨領域合作經驗,深入探討打造環境建築的前端企畫、與後續實驗建築的營運紀錄,以「提問 (Ask)」、「共同合作 (Work Together)」、「相互影響(Influence Each Other)」3個對應大會主題的子命題,與數個跨領域的團隊一起探索建築、環境與人共同生活的方法。
在位於義大利威尼斯重要交通樞紐的觀光勝地「普里奇歐尼宮」,展場內將依序呈現「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天然修道院」、「類生態光學冥想屋」、「原始知覺研究室」及「勤美學——森大」5個台灣相關的建築議題。此外,也將通過影音作品與氣味設計結合,配合與秘魯籍導演Mauricio Freyre合作概念影像,以及與曖曖內含光實驗室合作籌畫互動的展覽,帶領觀者透過五感體驗獨特的策展概念。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5月22日開幕,展出到11月21日,因為防疫關係,此次不會在當地舉辦開幕酒會,代之將由參展團隊於6月返台後舉行記者會,說明參展情形。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