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發布 重量級作家群展創作初心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聯合發表會,左起朱賢哲、林靖傑、林俊頴、侯孝賢、童子賢、吳晟、朱天文、朱天心、楊澤、劉懷拙。(記者王文麟攝)
〔記者凃盈如/台北報導〕由目宿媒體成功打造的台灣高質感標竿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發布第三系列,昨(22)日舉辦聯合發表會,5部新片聚焦7位文學家各具風格的文學生命,相關主創人物包括朱天文、朱天心、吳晟、楊澤、劉懷拙(七等生長子),以及擔任《願未央》、《我記得》兩片監製的侯孝賢、《我記得》導演林俊頴、《他還年輕》導演林靖傑、《削瘦的靈魂》導演朱賢哲等,皆出席此文壇盛事。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正式聯合發表,圖為開鏡照,左起朱天心、侯孝賢、林俊頴、朱天文、朱天衣、目宿媒體董事長童子賢。(目宿媒體/提供)
長期力挺深耕,關注台灣藝文環境發展,亦是此系列電影出品人的目宿媒體董事長童子賢,為活動開場致詞:「11年來,『他們在島嶼寫作』三個系列,加總累積18部文學家的電影,記錄訪問了二十位文學家,呈現他們文學的成就,追蹤他們的創作故事,從雪泥鴻爪到深刻的鑿痕,都值得珍惜、紀念、保存。」他也感性提及,自小就受到文學深深感動,「台灣若只剩下半導體、主機板、電腦,是多麼無趣的社會,幸好這塊土地有豐富多元的文化,雖然純文學於商業市場並不討好,但也因此需要被用心保存;當你感受到世界的紛擾與喧囂時,文學的世界總是可以讓人沉澱、休息。」
《願未央》朱家老照片,劉慕沙(左)、朱西甯。(朱家/提供)
此次「他們在島嶼寫作」最新系列文學紀錄片鎖定的作家包括:夫妻檔朱西甯、劉慕沙為主的《願未央》、朱天文及朱天心姊妹各展長才的《我記得》、詩人吳晟不老的詩意光影《他還年輕》、詩人楊澤即興寫意的文學散策《新寶島曼波》,以及小說家七等生衝撞道德藩籬的《削瘦的靈魂》。其中七等生參與拍攝的《削》片,因他前年過世,特別提前在去年紀念上映,追憶七等生在生命裡永不妥協的創作靈魂。系列其他影片,將於今年起陸續在院線上映。
由作家林俊頴拍攝朱天文、朱天心的《我記得》,以長年友人的貼身視角,記錄朱家姊妹的成長軌跡。(目宿媒體/提供)
昨日發表會上,由熟悉每位傳主文學的文壇要士擔任引言人,介紹每部影片,包括初安民、鍾永豐、韓良憶與鴻鴻等。將七等生視為偶像的詩人鴻鴻表示:「雖然自己後來也做電影,但想不到可以用影像的方式,把七等生小說中的詩意,以及來自於對天地寂寞的愛給表現出來,看到電影時覺得很驚訝,也很開心。」
導演朱賢哲拍攝小說家七等生(圖)衝撞道德藩籬的《削瘦的靈魂》。(目宿媒體/提供)
至於拍攝父母親主題的《願未央》,導演朱天文被主持人,亦是作家的王文華問及:「如何同時在女兒、作家、導演這3個角色之間遊走,呈現這部作品?」朱天文則笑稱:「沒有遊走,是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紀錄片跟劇情片不同,拍紀錄片像一個農業時代的採集過程,只有一個大概的路線。」但也因為與侯孝賢導演的拍攝團隊合作,讓朱天文接下這個工作。她進一步提及,非常難的地方在於,由於父母親都不在了,沒有他們的影音、畫面、訪談,在看素材跟影片,常掉到絕境裡,最後只好奉「拍攝紀錄片」之名,翻箱倒櫃找到父親1949年來台日記,其中有約9個月的紀錄,還有父母親通信的信件。「在翻閱當中,我才曉得,原來他們一直到最後,所秉持的一些純真、正直、對文學的信念,原來在少年初心,是這麼濃烈、濃郁。」
導演林靖傑執導《他還年輕》,跟著吳晟在彰化溪州田梗間穿梭、探勘生態,亦遠至美國愛荷華,更到加拿大溫哥華拜訪亦師亦友的詩人瘂弦。(目宿媒體/提供)
朱天文與姊妹花幾個晚上,一起讀父親1949來台日記,以及父母親的信件,沒想到意外呈現出他們「既不在又拍不到卻『在場』的感受」,她認為:「反而因為困境,產生出一個特別的形式,好像在我們3個女兒的聲音裡頭,父母親又復活了。完全沒有想到會用這種形式來表達,非常感謝這部紀錄片的拍攝。」
《新寶島曼波》邀請小說家駱以軍參與,創造紀錄影片全新敘事方法,表現楊澤致力探索的70年代迄今的台灣文化論述。(目宿媒體/提供)
「他們在島嶼寫作」過去記錄的文學名家有: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白先勇、林文月、洛夫、瘂弦等文學大師,第二系列更納入香港作家西西、也斯、劉以鬯等3位名家。最新第三系列,《願未央》、《我記得》將於3月18日、25日上映,《他還年輕》、《新寶島曼波》等片,也陸續規畫發行上映中。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