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戰爭與美術】以藝術力量反戰 畢卡索〈格爾尼卡〉

2022/04/03 05:30

畢卡索〈格爾尼卡〉,1937,油彩畫布,349.3×776.6公分,馬德里索菲亞藝術中心藏。(藝術家雜誌社/提供)

文/何政廣

「秉持著精神道德生活和工作的藝術家,不能也不該在最高人性價值和文明發展產生衝突時保持冷漠。」──畢卡索致美國藝術家協會,1937

「不,繪畫並非為了妝點公寓而作。它是在戰爭中,能夠對抗敵人、亦攻亦守的利器。」──畢卡索致西蒙泰瑞,1945

烏俄戰爭持續至今,人民受到的傷害,讓人聯想到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最著名的代表作〈格爾尼卡〉(Guernica)。歷史上有許多畫家以「戰爭」為創作主題,而在20世紀全世界最知名的作品,應該就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了。

1937年4月26日下午4點 格爾尼卡慘遭轟炸

1936年7月至1939年4月,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因政府改革失敗,種種社會矛盾與對立最終走向武裝鬥爭,在以法蘭西斯科‧佛朗哥為核心的西班牙國民軍策劃下引發了內戰,並於獲得勝利後,由佛朗哥擔任攝政直至1975年去世。長達3年的西班牙內戰也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話說回內戰時期的西班牙北部古都格爾尼卡,1937年4月26日下午4點,介入西班牙內戰與佛朗哥將軍聯盟的德國納粹派遣43架轟炸機,持續3小時自空中無差別轟炸毫無防備的格爾尼卡,整個市街的百分之七十都被炸毀,傷亡人民不計其數。4月29日,佛朗哥軍隊佔領格爾尼卡。

納粹軍機無差別轟炸格爾尼卡實景。(藝術家雜誌社/提供)

就在這一悲劇發生後,5月底,法國人民陣線政府在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當時政治狀況複雜,相對抗的兩個大國德國和蘇維埃都設館參加。建在德國館鄰近的西班牙,因共和政府希望能得到國際支援而參加這次博覽會。為吸引觀眾,館內特別展出藝術作品,包括貢查勒斯的雕刻、米羅的壁畫〈收割者〉,主展場中心則邀請畢卡索創作一幅大油彩壁畫。

早在1936年9月16日,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就任命畢卡索為普拉多美術館的榮譽館長。1937年1月共和國政府請他為西班牙館創作大壁畫,畢卡索生性不受限制,一直沒有動筆。但由於1月初西班牙內戰造成的暴動,畢卡索寫了一首自由體詩〈佛朗哥的夢想與謊言〉,配上他創作的18幅銅版畫,對暴力、狂妄和恐怖予以揭發,畢卡索視佛朗哥不僅摧毀了西班牙的文化與生活,更是集諸軍事、權貴、教會、惡魔於一身。

格爾尼卡遭受無差別轟炸後的景象,攝於1937年4月26日。(藝術家雜誌社/提供)

畢卡索聞訊震驚 花1個月創作〈格爾尼卡〉

當畢卡索在巴黎聽到格爾尼卡於4月26日慘遭轟炸的消息,震驚而悲憤,受此刺激決然展開構思,5月1日就創作了〈格爾尼卡〉素描習作,5月11日開始以油彩在349.3×776.6公分的巨大畫幅上作畫,夜以繼日狂熱地畫了將近1個月後,於6月4日完成。

超現實主義詩人艾呂亞給畢卡索介紹竇拉.瑪爾(後來成了他的妻子)做為助手,畢卡索在創作〈格爾尼卡〉時,竇拉.瑪爾拍攝作畫過程照片,留下珍貴紀錄;巨畫完成後運至巴黎世博會西班牙館。巴黎世界博覽會於1937年5月24日開幕,5月29日西班牙共和國政府支付畢卡索製作〈格爾尼卡〉費用15萬法郎(先前已付畫材費5萬法郎,共計20萬法郎),世博會西班牙共和國國家館遲至7月12日開館,〈格爾尼卡〉成為該館最吸引觀眾的作品。11月25日世界博覽會閉幕,入場人數多達3千3百萬人。

世博會後,西班牙共和國為持續爭取國際支持,自1938年1月起將〈格爾尼卡〉巡迴至北歐3國、英國倫敦、利物浦等地展出1年多,2戰期間在美國各大城市展出(1939年5月起至年底),造成空前迴響,最後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畢卡索大展中展出。

西班牙內戰的結果,佛朗哥獨裁專制於1939年4月取得政權,為保護畫作安全,畢卡索決定讓畫作遠離佛朗哥執政的西班牙,暫存紐約現代美術館。1970年畢卡索寫了一封親筆信並附上許多〈格爾尼卡〉的素描草圖寄給紐約現代美術館,鄭重聲明:等到西班牙再度恢復民主的自由之日,〈格爾尼卡〉才能送回祖國。

1973年,畢卡索去世,可惜西班牙的民主轉型未能在他生前完成。佛朗哥1975年死後,西班牙在1977年舉行自由選舉,新民主憲法符合了畢卡索認為可以讓〈格爾尼卡〉回國的情況。西班牙政府費了5年時間,紐約現代美術館才把〈格爾尼卡〉返還西班牙。1981年9月10日,〈格爾尼卡〉巨畫在紐約送上飛往馬德里的客機,等待了44年,西班牙重新獲得〈格爾尼卡〉,同年10月25日畢卡索百歲冥誕時,在普拉多美術館公開展出。最後,這幅巨畫於1992年入藏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立藝術中心博物館。

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的神情。(藝術家雜誌社/提供)

夢魘般的世界 〈格爾尼卡〉的反戰象徵

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畫面採取半抽象的象徵性手法,運用黑、白、灰3色構成低沉冷酷色調。畫面中央有一匹瀕死的馬,好像就要倒在手拔折劍的戰士身上,畢卡索以此為中心,在右邊畫出從陷於火海的家逃出的女人,左邊畫出抱著已經被炸死的愛子的女人和一匹公牛,構成一個夢魘般的世界。

畢卡索解釋,公牛象徵著獨裁者,而馬代表民眾。這幅極具紀念性的名畫,當時是對法西斯主義強烈的抗議,喚起人們對德國納粹在1937年轟炸格爾尼卡的記憶,這次的恐怖空襲為後來的二次大戰空中大屠殺預先投下了陰影。

畫作沒有描繪出轟炸機或是格爾尼卡市街被炸毀的殘破景象,但這正是畫作傑出之處。為了指控戰爭這種愚昧的行為,畢卡索並不呈現戰爭情景,而是畫出人類、馬和公牛等景物做為轉位的象徵表現。畢卡索的這幅傑作,讓〈格爾尼卡〉成為著名的反戰象徵。透過畢卡索的畫,證明了藝術的力量可以多麼地偉大。

畢卡索專注創作〈格爾尼卡〉。(藝術家雜誌社/提供)

驚世戰爭紀錄畫 哥雅〈1808年5月3日〉

時至今日,〈格爾尼卡〉仍持續引發世人省思與評論。藝評家羅伯特.羅森布倫(Robert Rosenblum)在其著作〈畢卡索筆下的戰爭禍患〉中指出,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收藏的西班牙藝術大師名作中,與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哥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的〈1808年5月3日〉(El tres de mayo de 1808)。

哥雅〈1808年5月3日〉,1814,油彩畫布,268×347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藝術家雜誌社/提供)

〈1808年5月3日〉記錄侵略者拿破崙的軍隊如何屠殺赤手空拳的西班牙民眾,不只是對這起發生於西班牙境內,同時牽扯國內、國外權力衝突殘暴悲劇的回應;268×347公分的巨幅尺寸,以血腥、陰冷嚴肅的氛圍描繪人性,是藝術家對充斥身邊的邪惡的回應,也是對天主教傳統意象以及道德感的戲謔與嘲諷。

據說哥雅親眼目睹了這幕歐洲歷史上空前的慘劇,暗夜裡馬德里城外的一座小丘後面,地上放著幾盞燈籠,犯人一批批被牽上場,被推著站到前一批死屍的血泊中,還沒站定,劊子手就放槍了,然後,這一批還未完全倒下下一批又被推上來了……。

換句話說,若畢卡索要為〈格爾尼卡〉取個帶有新聞意味的作品名稱,他可能會將它取名為「1937年4月26日」,藉此精確地記錄下那天納綷軍機對巴斯克城鎮週一市集上無辜市民所進行的密集轟炸行動。在〈格爾尼卡〉中,藝術家以令人驚愕的、如世界末日般的大型主題,引發如同哥雅〈1808年5月3日〉在當時造成的震驚,讓這些只有在受到苦痛恐懼時才會想起的來自教堂以及博物館的圖象,成為全球人類可共同感受的畫面而引起共鳴,可見藝術作品蘊涵的驚人力量。

民眾反戰遊行高舉畢卡索〈格爾尼卡〉。(藝術家雜誌社/提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