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揭幕 21位藝術家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

2022/10/01 05:30

羅穆豪達斯.波澤斯基斯〈朝聖,第155號〉,1989,數位輸出,22.7x32.7cm,立陶宛國家美術館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台灣和立陶宛雖然相隔遙遠,但歷史演進非常相似,追求自由的理念也很相近。因此,在全球疫情爆發後,立陶宛2度贈台疫苗,而在文化交流的推動下,兩國情誼更加緊密,近日除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赴立陶宛巡演,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也推出「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展,與對應此展策畫的「覆寫真實:台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昨天共同舉辦記者會,立陶宛在台協會會長歐淑娜代表立陶宛藝術家出席,並表示期盼未來兩國藝術家們有共同創作的機會。

勞拉.加布施蒂恩〈我該怎麼做才能讓獨角獸把頭靠在我的腿上?〉,2006,數位輸出,80x54cm。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攝影是認識一個國家文化風景最佳的藝術途徑,此次「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由立陶宛國家美術館策畫,館長阿魯納斯.格盧納斯(Arūnas Gelūnas)於記者會中以預錄影片表示,能在台灣展出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期待雙方的交流能夠持續下去。「揭幕」共展出21位藝術家作品,耙梳時光洗練下,立陶宛攝影中身分認同的發展與探尋。歷史脈絡在此極為重要,包括重大歷史事件和國家政治,不僅影響藝術創作及傳播,亦影響個人間的互動。因此在策展時並未試圖規避論述上的矛盾,而旨在擴大作品間的多方對話,開啟更多有說服力的聯想。

安塔納斯.蘇庫斯〈盲眼的小紅軍〉,1962,數位輸出,56x46.3cm,立陶宛國家美術館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展覽依時序與主題又分為3部分,第1部分「認同即現實」,呈現自1944年立陶宛被蘇聯占領,積極推行蘇維埃化的政策、經濟和國內改革,並限制傳統、信仰及創作自由。這是一段持續到1990年、極其艱困的佔領時期,也是立陶宛攝影逐漸發展成形的時期。其中,1950~60年代,也就是所謂的「解凍」時期,在赫魯雪夫統治下,政府對藝術創作的意識形態限制逐漸放鬆,攝影開始被視為一項獨立的藝術創作領域。脫離蘇聯時代陰鬱、貧困的日常生活,攝影家創造了表述人文思想的視覺隱喻,不斷地在審查制度的限制和自我表達的需求之間遊走。

羅馬斯.尤斯克利斯,選自《人類和人形模特兒》系列,1988-1992,數位輸出,24.9x38.2cm,立陶宛國家美術館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第2部分「認同即物件」,探討在大規模抗議和政治改革運動此起彼落之下,「立陶宛做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概念首度被公開表達了出來,並在1990年3月11日成為現實,即立陶宛共和國最高議會簽署了《立陶宛獨立法案》,標誌著立陶宛迎向自由的開始。1980年代初期在立陶宛藝術領域嶄露頭角的一代攝影家見證了這樣的政治轉變,在作品中突顯了蘇聯時期的疲憊及徒勞,巧妙地藉由日常物件探討,同時,更大膽的創作理念開始萌芽發展。

第3部分「認同即概念」,展出21世紀的作品。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以及出國旅遊、受教育的機會持續增加,此時期嶄露頭角的藝術家作品面向多元且層次繁複,鼓勵觀者思考各種議題,質疑既定的態度,並從作品中找到比作品所探討的問題更多重的答案。展期至11月13日。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