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旅遊】<保存版>世界城市容顏特寫 <布拉格Prague>4-4 閱讀布拉格˙深沉雋永

2007/09/27 06:00

哥德式的泰恩教堂雄偉壯觀,教人讚嘆。

撰文˙攝影/尤立曦

卡夫卡出生地,目前是他的紀念館。

編按:捷克的文學作品百花盛開,只要隨意漫步布拉格,就會不經意邂逅其中的某篇作品意境。以探訪知名的作 家卡夫卡故居為首,今天我們的旅程從舊城廣場出發,伴隨濃濃書卷味,沿途感受布拉格另一種動人的文學面貌 。

卡夫卡書店,這家書店的e-mail地址就是「kafka」。

布拉格建築風格華麗多樣,視覺效果何其浪漫唯美,但其間蘊育傳世的文學作品,卻陰鬱沈重者眾,描寫曼妙 景致者幾希,加上歷史加諸捷克民族的苦難,在布拉格絕美的外貌畫開一道道傷痕,人們讚嘆布拉格之美的同時,天空似乎又快壓到頭頂上,又不免讓人眉頭深鎖。

舊城廣場鐘樓旁以石膏畫裝飾的一分鐘之屋,也有卡夫卡的足跡。

進入布拉格,不太可能對卡夫卡(Franz Kafka)視而不見,他堪稱捷克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作家,還有與卡夫卡同一時期的哈謝克(Jaroslav Hasek)、 恰佩克(Karel Capek),詮識布拉格不同風情。

《笑忘書》中,改變捷克歷史的葛茲金斯基宮。

到了近代,對於布拉格,還有很多人有話要說,與昆德拉同時期的猶太裔作家伊凡.克里瑪(Ivan Klima,1931)、曾 當選捷克總統的作家哈維爾、昆德拉最推崇的赫拉巴爾(Bohtumil Hrabal),他們或多或少書寫詮釋「布拉格精 神」,漫步於布拉格古老的巷弄間,隨便帶一本他們的作品,對如夢似幻的百塔之城,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鐘樓的天文鐘工藝精湛。

文學步履1 舊城廣場

順著卡洛瓦街(查理街)人潮腳步底下的石板路,穿過曲折巷弄,不自覺走進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超現實」世界─舊城廣場(Staromestske Namesti) 。

卡夫卡短暫的一生,生活幾乎沒有離開過舊城廣場,他在這裡說了很多故事,逛逛布拉格,也很難不和卡夫卡 打照面,舊城廣場周遭都有卡夫卡的足跡,印著卡夫卡肖像的T恤、紀念品,一直到城堡區的黃金巷,遊客都有機會「消費」卡夫卡。

舊城廣場和卡夫卡生活期間的景觀差別不大,矗立在藍天下的舊市政廳鐘樓,與對面的泰恩大教堂雙尖塔相呼 應,構成布拉格「百塔之城」地標印象。卡夫卡推開窗子,面對是他同一族群的猶太區,另一邊就是舊城區的舊 城廣場。1883年卡夫卡生於這兩個區域交接處三角窗的房子,緊臨華麗聖尼可拉斯教堂(Saint Nicholas Curch ),那個白色碩大無比的巴洛克式教堂,原本曾是俄羅斯東正教教堂,20世紀初期變成捷克胡斯教派,現在除了 宗教活動,夜晚是舉辦音樂會的地方。

如今卡夫卡老家外牆,角落嵌著和他相同比例的黑色銅製頭像,瘦削的臉頰瞪著大眼睛,就像他的作品一樣, 眼神透露詭異迷離的氣氛。其實他老家在他15歲之後就拆掉重建,現在是展示他生平的紀念館,進去參觀要收費 40克朗,除非要研究裡面的書和名信片,裡頭頗無趣,如果依卡夫卡個性,我想他會建議大家把錢省下來,到外 面的銅像拍張照就夠了。

文學步履2 鐘樓

跟隨卡夫卡的足跡來到舊市政廳鐘樓,他曾落腳於舊市政廳旁那棟畫滿黑色反白石膏畫的房子(The House at the Minute)。每個到布拉格的遊客都會在鐘樓前駐足。鐘樓建於1410年,外牆醒目又華麗的天文鐘,下層是月 曆鐘,以波希米亞人工作圖案代表12個月份;上層當時鐘,除了顯示白天與黑夜時間外,還有星座指示,據說運 轉依據15世紀地球中心論的原理設計,至今還能準確運作報時。

天文鐘造型很複雜,看起來是個精緻的科學藝術品,但老實說,乍看之下有看沒有懂,得花點時間研究。不過 看不懂又沒時間研究也沒關係,側面有一個12小時「通俗」的時鐘,況且大部分遊客都不是來看時間或星座的, 而是欣賞天文鐘上面報時的木偶,每個整點時分,遊客紛紛聚攏,等待天文鐘上方的窗戶開啟,耶穌和12門徒雕 像依序現身,一旁的死神開始鳴鐘,上方的雞也會振翅鳴啼。

舊市政廳一樓目前是遊客中心,也是進入鐘樓入口,鐘樓高69.5公尺,不用擔心腳力不及,爬上三樓就有電梯 直達塔頂。登高望遠,布拉格紅瓦市容盡入眼廉,不管用百塔或千塔之城形容布拉格,都從想像化為實境了。

文學步履3 教堂

從鐘樓穿過舊城廣場,目光絕對沒有沒辦法避開泰恩教堂,卡夫卡在《審判》中提到一座大教堂,他形容「教 堂如此之大,簡直已到人類能夠忍耐的極限。」指的就是這裡,他也曾住在面對教堂右手邊的大樓。教堂建於 1135年,原本是羅馬式,14世紀到15世紀幾經改建,變成現今看到德哥式建築,還加上2座尖塔。如果面對泰恩教 堂,右邊代表男性的尖塔看起來略大。

和卡夫卡同年出生在奧匈帝國時代的哈謝克(Jaroslav Hasek),他家和卡夫卡只隔著幾條街。哈謝克用不同的 角度導覽布拉格,他的《好兵帥克》,名列捷克20世紀百大小說之首。與卡夫卡風格截然不同,哈謝克以市井小 人物帥克,嘻笑怒罵的方式,穿梭於布拉格波希米亞式的酒肆巷弄之間,荒謬搞笑中紓解異族統治(奧匈帝國) 的辛酸,筆法與魯迅的《阿Q正傳》異曲同工。哈謝克的生活充滿傳奇,他在軍事行動中出生入死,也非常活躍, 與卡夫卡生活在舊城廣場周遭迥異,兩人最大的共同點都只活40歲。

卡雷爾‧恰佩克(Karel Capek)和卡夫卡、哈謝克同梯,他完成可觀的作品,包括小說劇本、評論、遊記和童話 等,他的《恰佩克的祕密花園》、《山椒魚戰爭-人類邁向毀滅之路》,就沒有那麼陰鬱了。

文學步履4 葛茲金斯基宮

近代的米蘭.昆德拉,貢獻《布拉格的春天》,如果你以為看到布拉格春天生氣盎然的氣息,那就錯了,那是昆 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改編電影的中文譯名,以布拉格為背景,關於國家、坦克、愛情等,關於輕與重。 以前台灣曾上映過這部片子,片長將近3個小時,還有中場休息時間,片中的裸露畫面都剪掉了,只有新聞局看到 布拉格的「春天」,現在台灣仍看不到這部片子的完整版。

昆德拉書寫布拉格,以蘇聯入侵「解放」捷克的時代背景,「50萬人被迫離開工作崗位,12萬人流亡海外」, 昆德拉是其中之一,他在《笑忘書》中對共產黨控制思想表達另一種沈痛:「要毀滅一個民族首先要剝奪他們的 記憶。毀掉他們的書籍、他們的學問、他們的歷史。然後…編造不同的歷史。」

《笑忘書》一開始編造歷史場景中登場的葛茲金斯基宮(Palace Golz-Kinskych),位於泰恩教堂左手邊,屬 於華麗的巴洛克晚期建築,卡夫卡曾在那裡上過德文課。1948年共產黨領導人戈特瓦(Klement Gottward)在葛 茲金斯基宮的陽台上發表演說,宣佈捷克進入共產世界,現在葛茲金斯基宮是捷克國立美術館之一。

延伸閱讀深度 捷克豐富書單

捷克人口不多,文學作品卻很豐富,中文譯作不少,有興趣研究者,不妨參考下列書單深入閱讀。

1.卡夫卡:

《審判》、《城堡》、《蛻變》、《美國》等中長篇小說,另有短篇小說集。卡夫卡的小說充滿離奇 陰鬱色彩,有種迷離的魅力,世界上研究卡夫卡作品已經成為一種學派,不少作家受卡夫卡影響,不過卡夫卡的 作品不是很輕鬆的故事,也不容易懂,適合出發前看,帶著複習。

2.恰佩克:

恰佩克的小說《山椒魚戰爭》、《恰佩克的秘密花園》有中譯本,恰佩克生活的時代背景與卡夫卡相 同,不過恰佩克的作品輕鬆多了,很適合在旅途中閱讀。

3.哈謝克:代表作《好兵帥克歷險記》屬於幽默荒謬諷刺故事,典型表達捷克深沉無奈的作品。

4.米蘭.昆德拉:

台灣讀者最熟悉的捷克作家,應該是米蘭昆德拉,他中文翻譯作品眾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輕》堪稱代表作。他對人性的精準刻畫、寫到讀者靈魂最深處的想法、哲學式抒情筆調,讓讀者玩味再三,國內 有多種翻譯版本的《笑忘書》、《生活在他方》、《玩笑》、《賦別曲》、《身分》、《不朽》、《緩慢》等。

5.伊凡.克里瑪:

1968年蘇聯坦克開進布拉格,有些人被迫離開,像昆德拉;身為猶太人,曾在二次世界大戰時 被送進集中營險些送命的克里瑪,則選擇回到布拉格,接受思想被禁錮的生活,時而偷度作品到國外發表,也因 此在捷克人心中的份量更勝昆德拉,著有《我快樂的早晨》,以一個星期七天的生活為題,另有比較嚴肅的《布 拉格精神》,其中一章《刀劍在逼近》對卡夫卡的作品有精闢見解。

6.赫拉巴爾:

與昆德拉、克里瑪齊名的赫拉巴爾,最近有很多他的中文譯作,書名都很迷人,諸如《過於喧囂的 孤獨》、《中魔的人們》、《底層的珍珠》等。他曾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嚴密監視的列車》、《售屋廣告:我 已不願居住的房子》(片名《失翼靈雀》)。

7.塞佛特:

捷克詩人,198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回憶錄《世界如此美麗》

8.米哈‧伊維:

《六封布拉格地鐵的情書》,不再是捷克傷痕文學的作品。

9.揚.萊赫:

《布拉格攝影集》(黑白照片,完全沒有人物)

旅遊資訊

◆ 布拉格相關景點開放時間及資訊,可上網:

1.http://www.pragueexperience.com/places.asp?PlaceID=1137

2.http://magistrat.praha-mesto.cz/default.aspx?l=2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